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其                  B. 然                  C. 以                  D. 为

2. 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

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3. 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4. 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B   

4.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 “然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本题中,设题的句子在第一段中,从前面来看,前面说“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意思是“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结果后面却说“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意思是“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由此可知,前后的观点形成转折,所以中间需要一个表转折的词语连接,从备选的四个选项中来看,只有“然”单独放在句首可以表转折,意思是“然而”。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题干要求“根据第①段文意”选出“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的内容,这已经给出了设题的区域,即第一段,然后浏览第一段,找到顾东桥来信中有关“知行关系”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再进行选择。从文中来看,第一段都是顾东桥来信的内容,其中“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意思是“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可见,这应该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A项;“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这是顾东桥对王阳明观点的评价,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就是《中庸》所说的,这也不是顾东明的观点,排除B项;顾东明评价完王阳明的观点之后,借助一个转折连词“然”,开始陈述自己的看法,即“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意思是“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这应该是顾东桥对于“知行”的观点;而后面都是顾东桥借助形象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最后所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意思是“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选项忽略了“非谓”这一否定的意思,把意思理解反了,所以排除D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本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所以考生要重点关注关键词、特殊句式的翻译正误。“交”和“互”都是副词,意思是“互相”“相互”,这就排除CD两项;“养”,培育,“发”,生发;“内”“本”都指本心,“外”和“末”都指外物;“一以贯之”应为“以一贯之”,“以”意思是“用”,“一”,一个原则,“贯”,贯通,排除A项。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这封书信的语言,重点在“语气肯定,推理严谨”的句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王阳明回复的内容,再圈出其中“语气肯定”“推理严谨”的句子,最后从用词和句式角度分析。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是顾东桥来信的内容,而王阳明进行反驳的内容在第二段,所以应道第二段中找。如第二段一开始“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意思是“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先列举对方的两种说法,接着使用“无乃……乎”这一反问句进行反诘,指出顾东桥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如“‘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作者依然先列出对方的观点,并以“尤”指出这一观点显而易见存在问题,接着以“必”“然后”“即是”等词语正面推出“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

【点睛】参考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录入时间:2021-04-16 09: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