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民政策·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劫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优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B. 劫而从之                     劫:胁迫

C. 上者优之以爵禄               优:赞颂

D. 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           尤:归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于中闺

B. 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吾之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3. 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秦相距不远,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B. 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并按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C. 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但作为策论,本文结构严谨,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D. 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大 夫 为 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 岂 在 是 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

下载Word版试题
《民政策·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D   

4. 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天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   

5. (1)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

(2)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优”,结合“以爵禄”“之”分析,“赞颂”错误。应该译为优待。句意: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于”,介词,在;介词,与、跟。B项,“为”,连词,为了;介词,被。C项,“乃”,竟然,却。D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错误。原文说“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说明作者希望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从而让孝悌忠信者能被推举,而不是“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故选D。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为声病剽略之文”“治苟且记问之学”之间是并列关系,结合连词“而”分析,“而”前面应该断开;“曳裾束带”“俯仰周旋”是并列关系,之间需要断开;“天子”作为后面句子主语,故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句意断句即可。句意: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使”,动词,让;“为”,介词,替、给;“之”,代词,他;“牧”,放养;“其”,代词,他的;“责”,要求,责令;“以”,介词,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状语后置句);“则”,连词,那么;“因”,介词,按照;“而”,连词,表承接;“制”,制定;“其”,代词,指牧人;“利害”,奖赏惩罚(形容词作动词)。(2)“之”,助词,的;“所以”,用来……的方法;“于”,介词,向;“所以求利于上者”(状语后置句);“果”,究竟、到底;“安”,哪里、什么;“果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臣下听说,在夏、商、周三代鼎盛的时候,天下的人们,没有谁不注重自身品德的高尚纯洁,力求使自己成为君子的。到了战国时代,仁义之道逐渐衰落消亡,秦代统治者驱赶他的百姓,把他们纳入到耕种和战争中,那灾祸无所不在。从周代到秦代,相隔不过百数十年。周代百姓都有乐于向善的心,而秦代百姓只喜欢战斗攻击,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什么原因呢?

天下的人们,既不能从内心懂得礼义的美好,也不能奋不顾身而使自己陷入到死伤的境地。会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那上面的统治者使他们这样的。但是对于那些普通百姓,如果是胁迫着让他们听从,就只能和他们侥幸地获得一时的成功,却不可能指望他们长久这样。周代秦代的风俗都延续几代人而保持不变,这样,就不能不考察他们各自所采取的办法了。周代的制度,让天下的那些孝悌忠信、在乡里闻名并且传达到诸侯王国的士人,都能够做官。而秦代的法律,让那些勇武壮健、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的,都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下等的也都能役使他们的乡邻。天下的人们知道了利益所在,就会争先恐后地做,哪里还会顾上其他的呢?然而,周代凭它得以兴盛,秦代靠它却灭亡了,天下人就都归咎于秦国的无能,但却不明白秦国驱使老百姓的办法,实际上与周朝驱使老百姓的办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说呢?用来驱使天下百姓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谈论他们驱使天下的办法,又能怎么样呢?

现今国家的祸患,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然而臣下认为,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是皇上驱使老百姓的办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用一种情势追求,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让牧人追求利益而顺从他的要求,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却干砍柴割草的事,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那就得到不奖赏。因此,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椎夫,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皇上用来达到目的的办法只有这一种,人们用来获得利益的途径也只有这一种,因此像这样的做法也就不可避免了。

唉!想要得到天下那些孝悌忠信的人,却通过一天时间的考试去寻找,那天下的人谁会知道孝悌忠信的可喜而值得追求,一天时间的考试的可耻而放弃呢?《诗经》上说:“你说好话,人们就用好话来回答你;你施恩德于人,人们就会努力工作来报答你。”臣下认为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应该满足人们想要的来求得自己想要的。用利禄来引导人们从而使人们振作懈怠的精神,那么天下就一定有响应的人。现在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来收取天下的人才, 那些才能出众,道德高尚的人固然会有出来考试而被录取的。但是,天下的人不能深刻领会皇上的意思,反倒认为国家要得到的,仅是他们所看到的。因此,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而不知道应该回到仁义道德上。臣下希望能够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让各州县的孝悌忠信者能够和如今的进士一同被推举而得到同样的重用。让天下的人获得做人孝悌忠信的好处,并且明确知道皇上的意图所在。

录入时间:2021-04-17 09: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