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科举制度下的《论语》·王学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下的《论语》

隋大业间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设明经、进士两科,为更多士人开放仕途。进士以考诗文为主,明经以考经义为主。隋代很短,其制不详。唐代进士一科独秀,明经则不被人们看重。明经考试注重“帖经”,“帖经”类似现今的“填空白”,盖住左右经文,中间只开一行,以白纸贴住数字,令考生填写,如十条通五条以上,就可以口问大义了。唐代所谓的“经”是指“九经”:包括《诗》《书》《易》“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科举考试中没有《论语》,社会上清谈之风也逐渐消弭,此时《论语》又还原为儿童读物。杜甫晚年流落夔州,说到夔州民风就有“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最能行》)的句子。“止《论语》”是讽刺当地人不重视学习,会读《论语》是说仅能识字而已。

宋初的科举承唐制,在诗、赋、论、策之外,增加了帖《论语》十通。后来试经义,出题也包括《论语》。这样流行的《论语集解义疏》就不太适用了。北宋真宗时,国子监的祭酒邢昺认为皇《疏》太空疏,便对《论语集解》重新做了疏解。“四库”馆臣说:邢疏“大抵剪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四库全书总目》)。其实,《皇疏》非汉学代表。邢疏增加了对名物和典章制度的疏解,逐渐替代了《皇疏》。《皇疏》遂于南宋间亡佚。

宋代以来,《论语》中发行量最大的注本,大约就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了。朱熹一生致力于《大学》《中庸》(“学庸”本为《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的整理和阐释,他说“若读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他把“四书”看作教士子做人、做官、做学问的教科书。但这个“做”不是汉代“以《春秋》决狱”式地机械的“做”,而是通过学习这些典籍来“正心诚意”,改造自己,从而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宋儒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儒学的实践性的。朱熹注解经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原始儒家所倡导的观念理学化,对于原始儒家观念作了新的阐释,其中有不少歪曲。例如,“礼者,天理之节文”“义者,天理之所宜”“当理无私心则仁”等。在孔子心目中“礼”不过是周初社会规范,“仁”不过是同类意识的展现,“义”不过是按照“礼”与“仁”去行事。朱熹从“天理”的角度阐释它们,其目的不过是增加其权威性,增强它们改造人的力量,把“正心诚意”看作天理的要求。自宋代理学(也称道学)形成后,儒学的实践品格与儒者个人修养日益合一。修养跟不上就被称为“假道学”。

但在朱熹生活的时代,他的努力基本上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承认。直到朱元璋立国把程朱理学定为正统儒学,《四书集注》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明代以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题目多出自《四书》,并以程朱的解释为准。从此,《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必读书。五百多年的无数的科举考试,促使士人对于《论语集注》烂熟于胸,熟到不仅要会背,而且要熟悉到每一句子、每一个字,理解其含义,并能从中生发出一篇文章来。例如科举试题就可能是“子曰”、“公冶长”或是“礼云玉”(《论语》有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等。考生看到如此简单的或割裂的题目,要作文没有对《论语》和程朱注释熟悉是不可能的。

《论语》而且是经过程朱学派注释的《论语》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圣经,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成为士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因此,当清朝末年问题丛生、国家衰弱、社会腐败、列强入侵时,人们查找问题的根源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儒学及其典籍。于是在清末民初一些先进人士否定儒学、蔑视儒家经典就不奇怪了。

(摘编自王学泰(《<论语>地位的涨落》)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论语》。

B. 宋代国子监祭酒认为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太空疏,于是对《论语集解》重新做了疏解,但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可。

C. 宋代以来,《论语》注本发行量最大的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但里面存在不少误读。例如,“礼者,天理之节文”“义者,天理之所宜”“当理无私心则仁”等。

D. 自明代开始,程朱理学确立了在儒学中的正统地位,朱斑的《论语集注》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并列式的结构来论证《论语》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涨落。

B. 文章第一段引用杜甫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在唐代《论语》的地位并不高。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朱熹的话“若读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是为了论证他认为“四书”是具有可实践性的。

D. 文章末段,作者论证了儒学、儒家经典是清朝没落的根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科举中进士一科独秀,明经不被人们看重,所以《论语》地位并不高。

B. 唐以前,清谈之风的盛行很可能是《论语》曾经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C. 宋代以来,儒学的实践品格与儒者个人修养日益合一,修养跟不上就是“假道学”。

D. 作者认为,《论语》应该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成为士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下载Word版试题
《科举制度下的《论语》·王学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错误,最后一段“于是在清末民初一些先进人士否定儒学、蔑视儒家经典就不奇怪了”,可知清末民初儒学被先进人士否定。

B项,“但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可”错误,原文第二段“邢疏增加了对名物和典章制度的疏解,逐渐替代了《皇疏》。《皇疏》遂于南宋间亡佚”,可知对邢昺疏解进行否定的是清朝四库馆臣。

C项,“但里面存在不少误读”错误,原文第三段“朱熹注解经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原始儒家所倡导的观念理学化,对于原始儒家观念作了新的阐释,其中有不少歪曲”,可知是“歪曲”。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末段,作者论证了儒学、儒家经典是清朝没落的根源”错误,文章末段作者论述清末人们去向儒学、儒家经典中寻找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为论证当时《论语》的地位在下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明经不被人们看重,所以《论语》地位并不高”错误,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明经科中没有《论语》。

C项,“宋代以来,儒学的实践品格与儒者个人修养日益合一……”错误,时间错误,原文说的是“自宋代理学形成后”。

D项,“作者认为……”错误,最后一段“《论语》而且是经过程朱学派注释的《论语》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圣经,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成为士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因此,当清朝末年问题丛生、国家衰弱、社会腐败、列强入侵时,人们查找问题的根源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儒学及其典籍”,可知这并非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在陈述明清的现状。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录入时间:2021-02-12 1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