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 “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 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 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世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沿袭传统,守旧僵化。

D. 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授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 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 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 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新的思想。

下载Word版试题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录入时间:2021-02-13 09: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