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田晓菲》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里有华裔,哪里就有金庸小说”,这话并非夸张。一个好的小说家不难贏得一大批读者,但是,能够迷住一大批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及性别年龄的读者,相当令人惊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金庸小说如此受到具有多元背景的华裔读者的一致欢迎?

从特殊的文化现象角度对“金庸热”进行探讨,可能会得到内涵更丰富的结果。传统的小说形式总是寻求创造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自足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摹仿。中国武侠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构造出一个离现实人生十分遥远的充满幻想的时空框架。被称为“江湖”的武侠小说世界几乎完全由武林高手组成,他们不以法律为意,全凭武功高下解决争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等级、门派和行为准则,俨然是一个自成格局的亚社会,它对于“正常的也是日常的世界”是封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亚社会好像西方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制作精巧的帆船模型。没有武功的常人,就和读者一样,永远无法穿透那层透明的玻璃,进入那个奇幻的瓶中世界。对于读者也即“瓶中之舟”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于是瓶中的天地,在感情强度的目光下,构成了一个被高度浪漫化的凝视对象。

这个封闭的瓶中世界,总是被安排在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远离日常生活的场景:或名山巨壑、大漠深谷,或海外孤岛、秘道幽窟。“江湖”,不仅指示地理,还代表了心理,指向人物活动的空间,它渗透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自高官和富商,下至乞儿。在金庸《鹿鼎记》里,就连伪太后都是秘密团体的一员。“江湖”多半设在荒野之地,与平凡的日常世界之间存在着清楚的分界线,就此形成了武侠小说的空间框架。

从时间结构上讲,武侠小说也同样远离现实。金庸小说的时代背景上起宋元,下限于清,几乎没有安排在现代的。这种手法客观上进一步拉开读者与小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对武侠小说的世界产生更强的疏离感。打开金庸小说,立刻就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发生在“遥远和久远”的地点与时间。很多“金迷”在阅读金庸小说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体验,那就是一旦开头,很难放下,连续数天,或经历几个不眠之夜,读完才肯罢休,仿佛“过山车”游戏——它带给游客惊险刺激,帮助人们暂时忘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虽然一切小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幻设”,但是金庸小说加倍如此,因为它成功地构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远离现实人生,非常浪漫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极为“中国”。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如果小说本身就是“虚幻”的,那么这个“中国”的虚幻性比起它的构筑材料来并不逊色。金庸精心构建的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既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却完美地符合了大众想象的“中国”。我相信,这种“中国性”更加促成了金庸小说时空框架之奇幻性,是金腐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田晓菲《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小说的读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群体背景的构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及复杂性。

B. 传统小说摹仿现实,中国武侠小说则不同于这一原则,构建的世界与现实距离遥远。

C. “江湖”的地理位置与日常世界分界清楚,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

D. 金庸以完美符合大众想象的文化中国完成“幻设”,增加了小说对华裔读者的吸引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探讨“金庸热”,分析了金庸小说深受华裔读者欢迎的原因。

B. 文章将中国武侠小说与传统小说作对比,强调中国武侠小说世界与日常世界有分界线。

C. 文章用喻证法,以“瓶中之舟”喻武侠小说世界的密闭性,以坐“过山车”喻阅读体验。

D. 文章从武侠小说的空间思路和时间框架两个方面,深入论证了金庸小说的成就及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侠小说世界自成格局,只能作为凝视对象,这个“亚社会”的规则不能用于现实社会。

B. 金庸小说时代背景不安排在现代并非缺陷,而是有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

C. “金迷”们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 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

下载Word版试题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田晓菲》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曲解文意。“江湖”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瓶中之舟”,“常人永远无法穿透”而非“常人少有涉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论证……成就及贡献”错,全文论证重点是金庸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广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故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错,时代背景的设置与审美距离及武侠小说的“奇幻”感有关,不是为保持理性,而是增加吸引力。

C项,只能说明有吸引力,不能“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项,“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录入时间:2021-02-15 09: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