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周思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常言道:诗无达诂。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

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在清谈时,一方如拿经典著作里的话来论证的话,对方就会不再辩驳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诗经“思无邪”,也就是说它的情感表现都是正当的,没有偏邪的东西。《诗经》是庄重的、从容的、优雅的、本真的,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摘编自夏学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作家的文学写作,也很难离开传统美学精神的观照。所以,能够达到高原、高峰的中国文学,应该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复兴而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深沉壮阔的笔触缔造一个内涵丰厚的东方审美王国。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区。匡正这方面的偏差,正当其时,也刻不容缓。

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但事实上,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更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诸多滋养,从而创造了以中国经验为根本的文学硕果。

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比如莫言的《檀香刑》讲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主义的惨烈斗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元素。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

(摘编自周思明《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

B. 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

C. 随着民族核心价值注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典,进而成为一种信仰。

D. 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文艺审美活动,当代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将绚烂与平淡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美、人格美的审美标准,高度契合了我们自古以来对玉的有光彩且又含蓄的审美认定。

B. 材料一列举了文学史上诸多大家的美学观点,粗略而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华美学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融合的追求。

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而走了弯路,现在需要修正偏差回归正途。

D.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注重表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创造体现中国经验的文学硕果。

3. 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足见中华美学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

B. 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C. 作家要从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渗进作品肌理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D.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如是者其诗必传,正不必斤斤争工拙于一字一句间。

4. 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试结合选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

下载Word版试题
《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周思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C   

4. 以莫言为例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①西方文学思潮只是给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而对其产生更重要、更主要影响的依然是中华美学精神;②莫言多次申明母亲与《聊斋志异》对自己创作的深远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其小说世界中的民族骨骼与血肉;③正是中国经验的有力支撑,才使莫言作品有效避免了因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而可能出现的艰涩陌生、难以卒读;④莫言获奖恰恰说明中华美学精神的巨大成功,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重新审视与重视。   

5. ①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追求形式美与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能够塑造整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③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的精华;④是中国文学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

A项,“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错误,由材料一“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可知,“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是苏轼提出的,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人的追求这种美,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于文无据,强加因果。

B项,“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错误,由材料二“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与原文……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可知,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是因为诗歌“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味道全无”,而不是“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强加因果。

C项,“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典”错误,由材料二“‘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可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表述绝对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D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错误,由材料三“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可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而非“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由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文学创作源于、继承并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美学精神。

A项,提及“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与中国文学创作无关,不符合题目要求。

B项,只提及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的一系列不好的现象及问题,与材料三观点无关。

D项是说“师言心、言志,诗必传”,与材料三观点无关。

C项,“汲取”“渗进”“创作出”三个词语准确表达出作家创作的作品与“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审美风范”“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符合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考生阅读文本内容以及联系社会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注意不要脱离文本来谈自己的见解。

题目要求结合选文简要说明“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的合理性。

由原文“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可知,因为莫言创作对西方文学有所借鉴且个人影响力较大,所以以莫言为例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由原文“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可知,西方文学思潮只是给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而对其产生更重要、更主要影响的依然是中华美学精神;

由原文“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可知,莫言多次申明母亲与《聊斋志异》对自己创作的深远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其小说世界中的民族骨骼与血肉;

由原文“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可知,正是中国经验的有力支撑,才使莫言作品有效避免了因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而可能出现的艰涩陌生、难以卒读;

由原文“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可知,莫言获奖恰恰说明中华美学精神的巨大成功,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重新审视与重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理清层次,抓住重点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先选定文中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论述区域,然后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由材料一“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可知,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追求形式美与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

由材料二“‘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可知,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能够塑造整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由材料三“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可知,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的精华;

由材料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可知,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文学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或显或隐的观点和态度,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在高考中,命题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①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②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隐晦,并不直露;③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蓄委婉,有时寓于物外,间接地流露出来;④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全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⑤作者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看法和态度。解答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

录入时间:2021-02-15 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