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词中,自然诗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客体层次。即山水自然是独立于创作主体之外的审美对象,这些诗歌注重的是对山水自然的客观描摹,往往将自然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事物的某种物性相比附,在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的同时,更使人在对自然的认同中获得道德、价值的感悟与支撑,在实质上是以比德的思维方式将山水自然看成体道之物和媚道之形,从《诗经》到谢灵运、谢眺的诗都表现出这一特点。自然诗化的这一历史阶段与中国传统社会前期政治本体化的逐渐形成相适应,在自然诗化走向上属客体自然——描写自然之美的层次。二是主体层次,即创作主体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去改造审美对象的固有形态,使情景相互生发,把山水自然当作心灵的象征、情感的符号,自然不再外在于人,而是与人融为一体,甚至使人沉入自然。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这一历史阶段与政治本体的历史合理性的全面释放相适应,体现的是对政治本体的最为充分的乐感,属于情意自然——情景相生的层次,以初唐、盛唐时期的某些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为突出代表。三是哲理层次,即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使其诗词意境超越现实,又在更高的层次上观照现实。这一自然诗化的历史阶段与政治本体消解、文化本体建立相适应,体现的是价值的追询与人格的建立,它属于哲理自然——以哲理眼光审视自然的层次,以苏轼等人的诗词为代表。

上述三个历史阶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在渐进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无论是宋诗还是宋词,都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文化本体的追询。苏轼词通过对宇宙自然客观性的审美超越克服其对人的限制性,使之成为发展人的手段。

在苏轼词中,面对永恒的自然,往往不是惆怅与无奈,也不是向自然融入,而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如“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细品苏轼的这首《少年游》,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在对话,人并不试图主宰自然,自然也并不为人提供归宿。“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飞雪仿佛是抒情主体布置的场景,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仿佛是对杨花的“客观”描写,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下阙尽显抒情主体与天地平等对话的气魄。在下阙的映照下,上阙的宇宙自然便“为我所用”,即把对自然的描绘变成了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方式和彰显人格的手段,自然不再道德化和“情怀”化。

在苏轼词中,人的宇宙情怀离不开自然,但人又不机械地依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经过文化本体的追询——审美超越后建立起来的情感体认关系。 宇宙自然融入人的情感,为人所用,成为发展人、彰显人的媒介。苏轼“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以应有的本真之心对自我和自然进行了双重的审美超越。

(摘编自《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山水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就是将自然美与人的思想感情相联系,以比德的思维方式将山水自然看成体道之物和媚道之形。

B. 孟浩然、谢灵运、李白是中国诗词自然诗化主体层次的代表诗人,他们把山水自然当作心灵的象征,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C. 哲理层次体现的是价值的追询与人格的建立,即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诗词意境超越现实,又能高层次地观照现实。

D.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句,是对“杨花”的客观描述,令人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尽显与天地平等对话的气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论证中国诗词自然诗化方面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客体层次、主体层次和哲理层次。

B. 阐述自然诗化的客体层次,它属于描写自然之美的层次,这类诗歌注重的是对山水自然的客观描摹。

C. 苏轼是哲理层次的代表词人,以哲理眼光审视自然,本文三、四两段论证了苏轼词对宇宙自然的审美超越。

D. 在阐释自然诗化层次中,指出苏轼词属于哲理层次,以与《诗经》对比的《少年游》为例,论证他的词已超脱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自然诗化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在渐进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并非割裂的。

B. 《少年游》中的“飞雪”成了布置的场景,但它也成了内在于词人的东西,宇宙自然“为我所用”。

C. 苏轼词中的宇宙情怀不是人机械地依靠自然,是经过审美超越后建立起来的情感体认关系。

D. 宋诗宋词都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文化本体的追询,苏轼词便是很好的代表。

下载Word版试题
《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就是将自然美与人的思想感情相联系”错误,原文是“往往将自然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

B项,“孟浩然、谢灵运、李白是中国诗词自然诗化主体层次的代表诗人”错误,谢灵运是客体层次的代表。

D项,“是对‘杨花’的客观描述,令人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错误,缺少限制词“仿佛”。选项结句表达错乱。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以与《诗经》对比的《少年游》为例,论证他的词已超脱自然”错误,原文是“在苏轼词中,面对永恒的自然,往往不是惆怅与无奈,也不是向自然融人,而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不能理解为“超脱自然”。《少年游》并非与《诗经》对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B项,“成了内在于词人的东西”错误,原文是“飞雪仿佛是抒情主体布置的场景”,这是揣摩,而非事实。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1.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2.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录入时间:2021-02-16 1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