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黄冈、苏轼与瘟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冈、苏轼与瘟疫

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距离武汉78公里。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当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数,仅次于武汉(截至2020年1月30日)。公众眼里的黄冈标签,一是苏轼苏东坡,二是黄冈秘卷。如今又多了一样。

②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那年他四十四岁。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上谢表。后人评论此谢表“悔而不屈,哀而不怨。”他先是住在黄冈县东南的定慧院,定慧院杂花满山,却有海棠一株,诗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雨中有泪亦悽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分明是说他自己。在定慧院,他还写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经历大劫难、初到偏僻之地的苏轼,心情可见一斑。

③刚到黄州的苏轼,如同当今的湖北乡亲一样,人皆畏避,唯恐与他交往牵连到自己,日子过得不可谓不艰苦。起初他担心自己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但哀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元丰四年(1081),苏轼开垦东门外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将其命名为黄州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溪山间,日子过得津津有味。元丰五年,他在东坡筑屋,其时飘雪,遂命名为东坡雪堂。在黄州他看似一无所有,却又迎来了人生转折。《定风波》、《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这个时期,境遇的大开大合,开启或是印证了他豁达的副本,一开始的忧闷一扫而空,从此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④元丰三年,黄州遭遇了一场大疫。本无处事权、自身难保的苏轼惦念当地百姓,用“圣散子方”予以治疗,所全活者不可胜数。他提及,自古论病,以伤寒最为危急,以“圣散子方”来治疗,尤为有效。苏轼也将“圣散子方”授予了任监筠州盐酒税的弟弟苏辙。“时大疫,乡俗禁往来动静,惟巫祝是卜。”当时的人同样是禁止往来,因为内心惶恐而求助于巫卜,苏轼采取的方法也是多制圣散子和糜粥,遍谒病家予之,所活无数。

⑤数年后,转知杭州的苏轼又碰到过一起疫情,在杭州治理疫情的苏轼,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朝廷请示,诏免本路上供的米的三分之一,稳定了米的价格;二是得了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上百,换成米来救助饥民;三是到第二年的春天,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这三个措施缓解了饥民的困顿局面。苏轼还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坊治病。在处理当前棘手的问题之余,苏轼清楚地意识到,杭州是水路交凑之重地,因此因疫病死亡的人比他处要多。他收集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自掏腰包拿出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病坊”——可以认为是传染病医院,并储备钱粮来提前防备疾病。

⑥当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开始广泛传播,疾病便升级成了瘟疫,古人喜欢把瘟疫的起因纳入“气”的理论体系里。曹植《说疫气》:“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从天地间穿入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气”,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后,“气”更偏向于指代气候。气候应该按照规律变迁,不按规律乱来会容易产生疫病。“气”也可是人呼出纳入的气,它无孔不入,弥漫于四周而容易传播。

⑦正因为因气而生,因气而散,治疗也是要提升自身的气,用自身的浩然正气来驱散疾病——可以说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卫生工作也要改善环境中的气——可以说是增强空气流通?似乎也说得通。瘟疫爆发时期,民众通常会想象,有一种弥漫的圣水或者火来驱散那股邪气,以及最高阶的武器——人的德行。此德行不仅是人自身的浩然正气(免疫力),也是治理者的管理能力。

苏轼的气镇住了瘟疫的气。“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苏轼,出得世亦入得世,能烹猪肉,能躬耕田园,逆境与顺境皆不移其志,这是在困境中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的苏轼;自身难保之时还不忘民生,开药方救人无数,做起地方官来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能务实操作,又能目光长远防患于未然。为官一方便尽忠职守造福一方,这便是千年前黄州及杭州大疫中称职的地方官苏轼。

⑨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光,人生跌入谷底似乎不见天日。当我们望着窗外的雨,想着不知道何时会结束的倒霉光阴时,不如想想苏轼。总有一天,料峭的春风会吹醒今日颓唐的酒,那时山头斜照相迎。坚持,熬过当下病痛的日子、流浪的日子、蛰居的日子、恐惧的日子、为所爱之人牵挂的日子,回首之时,我们也会像躬耕黄州东坡时的苏轼那样,道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⑩到那时,不妨按照他的菜谱烹一锅东坡肉吧。

1. 读第②段中《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回答问题。

(1)请解释“漏断”的含义。

(2)苏轼在《寓居定惠院》中,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是寄托自己的情操;而《卜算子》写“飘渺孤鸿影”,实则写自己。这篇文章的作者把两首诗词的情感归为一类,你同意吗?请具体分析。

2. 在④⑤段中集中描写了苏轼治理疫情的方法,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的防疫知识及措施?请简要分析。

3. 如何理解“苏轼的气镇住了瘟疫的气”?

下载Word版试题
《黄冈、苏轼与瘟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1)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漏声已断”,即指深夜。

(2)《寓居定惠院》中,诗人悲叹自身的遭遇,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但“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

《卜算子》写苏轼被贬黄州后,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独寂寞却也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综上所述,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还是不完全一样的。   

2. ①“时大疫,乡俗禁往来动静” ,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防止疫情扩散。②“苏辙采取的方法也是多制圣散子和糜粥,遍谒病家予之”,给予必要的防疫药物,及时治疗,尽量遏制疫情蔓延;③“稳定米价,救济灾民,减价售米”,避免哄抬物价,稳定民心;④“建造治病场所‘病坊’”,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答出三点即可)   

3. “瘟疫的气”可分为两方面:①产生疫病的气候。气候应该按照规律变迁,不按规律乱来会容易产生疫病;②人呼出纳入的气。它无孔不入,弥漫于四周而容易传播。

“苏轼的气”:苏轼自身的浩然正气以及超凡的管理能力。苏轼出得世亦入得世,逆境与顺境皆不移其志;自身难保之时还不忘民生,开药方救人无数,做起地方官来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能务实操作,又能目光长远防患于未然。正因为这些原因,“苏轼的气镇住了瘟疫的气”,实则是对苏轼自身人格魅力和治理能力的赞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鉴赏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进行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

先看第一个问题,题干要求解释《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中“漏断”的含义。从语境来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由“月”“人初静”可知,此时是夜晚,且“人初静”是在“漏断”的情况之下,由此可以推测“漏断”应该与时间有关,“漏”是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漏断”即漏声已断,指夜深。

再看第二个问题,题干问的是“苏轼在《寓居定惠院》中,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是寄托自己的情操;而《卜算子》写‘飘渺孤鸿影’,实则写自己。这篇文章的作者把两首诗词的情感归为一类,你同意吗”,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形象和情感,要求考生针对本文作者“把两首诗词的情感归为一类”来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如果同意,可以从文中作者的分析中寻找依据,如反对,则可以针对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来陈述看法。先看《寓居定惠院》一作,第二段中说“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雨中有泪亦悽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前面“江城地瘴蕃草木”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政治环境,这是交代环境之恶劣,“只有名花苦幽独”的“苦幽独”的“名花”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自比,“雨中有泪”“凄怆”“月下无人”“清淑”都可以看出名花的处境,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但后几句中“食饱”“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又能感觉到诗人的苦中之乐,所以这首诗歌中应是苦乐交织的。再看《卜算子》,上阕写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下阕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由此看来,两篇作品的情感表达还是不完全一致的。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④⑤段中集中描写了苏轼治理疫情的方法,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的防疫知识及措施?请简要分析”,然后浏览④⑤段,找出苏轼治理疫情的方法,并筛选出与现代科学的防疫知识及措施相合的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如第四段是苏轼在黄州遭遇疫情时候的做法,如“‘时大疫,乡俗禁往来动静,惟巫祝是卜。’当时的人同样是禁止往来”,这是禁止往来,属于隔离的手段,防止疫情扩散;如“苏轼采取的方法也是多制圣散子和糜粥,遍谒病家予之,所活无数”,这属于提供防疫的药物,遏制疫情的蔓延。

如第五段是写苏轼在杭州遭遇疫情时候的做法,如“在杭州治理疫情的苏轼,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朝廷请示,诏免本路上供的米的三分之一,稳定了米的价格;二是得了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上百,换成米来救助饥民;三是到第二年的春天,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这三个措施缓解了饥民的困顿局面”,这一做法可以避免哄抬物价,可以稳定民心;如“苏轼还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坊治病。在处理当前棘手的问题之余,苏轼清楚地意识到,杭州是水路交凑之重地,因此因疫病死亡的人比他处要多。他收集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自掏腰包拿出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病坊’——可以认为是传染病医院,并储备钱粮来提前防备疾病”,这相当于提供集中的治病场所。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最后理解句意。

首先找到“苏轼的气镇住了瘟疫的气”所在的位置,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苏轼的气”“镇住”“瘟疫的气”。这句话在第八段的开头。

然后结合语境理解这些关键词的意思。从上文来看,四、五两段写苏轼治理疫病,第六段是分析瘟疫的传播,如第六段说“‘气’更偏向于指代气候。气候应该按照规律变迁,不按规律乱来会容易产生疫病。‘气’也可是人呼出纳入的气,它无孔不入,弥漫于四周而容易传播”,这是说产生瘟疫的气候以及人呼出纳入的气,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理解“瘟疫的气”这一关键词语;第七段在上文分析瘟疫之气的基础上来谈如何抑制瘟疫,如“正因为因气而生,因气而散,治疗也是要提升自身的气,用自身的浩然正气来驱散疾病”“此德行不仅是人自身的浩然正气(免疫力),也是治理者的管理能力”,可见能够抑制瘟疫之气的是人的浩然正气和人的管理能力,第八段就具体展现苏轼的“气”,如“出得世亦入得世,能烹猪肉,能躬耕田园,逆境与顺境皆不移其志,这是在困境中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的苏轼;自身难保之时还不忘民生,开药方救人无数,做起地方官来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能务实操作,又能目光长远防患于未然。为官一方便尽忠职守造福一方,这便是千年前黄州及杭州大疫中称职的地方官苏轼”,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气”是指他自身的浩然正气以及超凡的管理能力。最后来看“镇住”一词,“镇住”即“压制住”,苏轼的浩然正气和管理能力压制住瘟疫的气,这是对苏轼人格魅力以及治理能力的赞美。

 

录入时间:2021-02-17 09: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