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小说月刊》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 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侯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 对小说中的“我”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B. “我”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

C. “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D. “我”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

2. 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伙计在回答祥林嫂的问话时的“简捷”与“淡然”,表明他的冷漠。

B. “我”和“小伙计”都说过“我说不清”,但二者的心理不同。

C. “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D. 末段中“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是“我”的激愤的反语。

3. ①概括出“我”对祥林嫂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

②从“我”对祥林嫂的心理变化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小知识分子?

4. 赏析文中画线的词句。

(1)“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中的“剩”字的妙处。

(2)简析一下,原句比“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好在哪里。

5. 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目比用“祥林嫂”为题目好在哪里?

下载Word版试题
《小说月刊》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1)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时,“我”对祥林嫂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当她问我“灵魂有无时”,我又变得悚然;“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不安之中;当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痛苦、惊讶;最后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2)“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4. (1)“剩”既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热情,也表达了我受冷落的感受。(2)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目的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   

5. (1)切合中心内容,除了回忆部分,其它事件都是发生在旧历年底人们准备“祝福”的时间内。(2)反衬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有利于突出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认真核对选项,通过分析比对,选出正确的答案。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既是叙述人,又是小说世界中的一个形象。这个叙述人和整个故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存在,看似和整个故事没有关系,但其实关系最紧密,因为在整个鲁镇中,只有他是最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而且他还和小说主人公直接发生了交往,他回答祥林嫂的问话,不能说和祥林嫂的死没有关系。他和整个事件的这种关系,就决定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调,既客观冷静,又满含感情。在客观冷静中,使读者尽量趋近故事本身,了解故事的真实原委;而不动声色的同情之中,使整个故事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事件的叙述,而是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所以“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A项,“‘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表述错误。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与事件,不是真人真事。

B项,“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我”虽然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小说当中的人物也是源于生活,所以“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

D项,“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表述错误。“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表述错误。“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并没有不耐烦,表现的是他对祥林嫂的死的冷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找到关键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得出答案。然后再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开始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时,“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说明“我”是很关注祥林嫂的,“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说明“我”心中有一个祥林嫂该是怎么样的设想,可惜设想和现实反差太大,大到让他难以接受。而且最为有力的地方是,“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说明“我”对祥林嫂有很深的理解和同情,深知他内心的痛苦,而现在自己了解的这么一个人,已经没有人的一丝气息,只像一个木偶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由此祥林嫂木刻般的呆滞神情,对每个人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无数的问号由此而生。最后总结的一句话:“她分明已经纯粹是一个乞丐了”,表明在“我”观察祥林嫂外貌的同时,内心也在思考祥林嫂的命运。同时对她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高潮出现在和祥林嫂的问答中,“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中,说,未必带来预想的效果;不说,更不能接受良心的谴责。最终的办法,他只能采取含糊的态度对仓促应付,但是在这种含糊的应付之后,是他更为激烈的心理斗争。他首先想到自己的答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在这种担忧中,其实更为可怕的是他心里的不安,起初逃往四叔家里时“心里很不安逸”,到后来,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之后,“我”开始以激愤之词,既为祥林嫂的死找解脱理由,也为自己的良知所带来的痛苦找解脱的理由,因此“我”“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而由此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中词句的能力。鉴赏小说中的关键词,可以首先解释该词语,然后把该词语放到句子中理解句中含义,最后分析该词语的作用。鉴赏小说中的句子,首先指出句子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作用与表达效果。

第一个句子中的“剩”表明我因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所以我不受喜欢,虽然是客人身份,但被冷落。“剩”在这里,一是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感兴趣,二是表达了我本身受冷落的感受。三是表达了主客之间兴趣话题的矛盾,也表现出二人思想性格的矛盾。

(2)我们将原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做一定的修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我们会看到这两句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虽然两句话的意思没有变,但是两句话所含的情态和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一句话将修饰词的后置,说“我”不但在用眼睛看,而且还在用心想;而修改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只是一种客观的看,而没有心的想。而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则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包含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理解和同情。这里面既包含了对祥林嫂的同情,也包含了对自己的一种未必明言的自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文章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意图等有关,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剖析标题本身的特点、内涵及其与正文、作品主题等的联系。关于文章题目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以“祝福”为题,一是紧扣故事情节。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祝福,故事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二是反衬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祥林嫂死于“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有力揭示社会吃人本质。

录入时间:2021-02-17 1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