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人民学与自我学·文艺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

情况之一,“人学”成为“自我学”,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呼应。正如彼德沃森在《思想史》中指出:“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卡夫卡等这些西方作家,差不多不约而同,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投入了非理性、反社会的“原子化”和“向内转”,在作品中弥漫出孤绝、迷惘、冷漠、焦虑的风格。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情况之二,“人学”成为“人民学”,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和亲民的文学旗手,一直影响到中国以及东亚“为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乃至影响大半个地球的“红色三十年代”。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作为穷国和穷人的尖锐现实,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

“自我学”和“人民学”,大概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

一般来说,“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差不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生活催生一种文字,释放了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这也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人民的经验、情感、智慧、愿望以及血肉相联感同身受的“大我”关切;同样道理,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所组成。可惜的是,历史实践总是泥沙俱下,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有些人学偏和做坏,包括出现教条化、极端化、投机化的自我挖坑。当年鲁迅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文革”时期也出现过“造神”化的某些文艺宣传,直到当下广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和“高级黑”,“人民”的形象在文学中屡遭扭曲,一再变得空洞而干瘪。在另一方面,非理性、反社会的独行者们也并非灵感大神,其自恋、自闭、自大的文字,其幽闭或放浪的风格,无论是“沉默的”(布朗肖语)、“零度的”(罗兰·巴特语)、还是“无意义的”(昆德拉语),都让后来文学中的“自我”越来越面目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倒是更近,很快成为另一种高发性都市心理病——以至“文青”、“文艺腔”、“文科生”这些词,不知何时已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已是舆论场上嘲讽和同情的所向,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人民”与“自我”也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该如何彼此含容和多元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又比如,自有了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很多“自我”其实都是可以格式化、数据化、甚至能精确预测和管理的,哪有作家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天赋异禀?当人的很大一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众多专家发现,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创造力。而这一切,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大大超出了“自我”的边界,不再那么“自我”,不是什么人成天照镜子可以照出来的。换句话说,“人民”与“自我”,都进入了新的陌生水域,都需要注入实践和理论新的活血。

(摘编自《文艺报》2019年7月22日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夫卡等作家专注于对自我的窥探,突出个性,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

B. 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

C. “人民学”一旦陷入教条,走向极端,投机迎合,“人民”形象多会空洞干瘪。

D. 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析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梳理总结了成果,也剖析反思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B. 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文章第五段用辩证法论述了“自我学”与“人民学”虽视角迥异,却也是文学的一体两面。

D. 文章引用鲁迅等人的看法,既使语言简洁凝练,又使论据充分确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九世纪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分化,同时也被创新。

B. 成功的文学形象通常是自我与人民的融合,是富含人民文化而独立、个性鲜明的形象。

C. 黄坤明的“文贵创新,激发当代中国文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文中“日日新”理念相通。

D. 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下载Word版试题
《人民学与自我学·文艺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中可看出,很受院校精英们的欢迎。

B项,“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人民学有三大内涵,选项只说了两点。

D项,“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错误。选项,无中生有。“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原文没有此观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中“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白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知,只能看出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有影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错误。选项说法绝对。由原文“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可知,这是创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录入时间:2021-02-18 1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