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带来的影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1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0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 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 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防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 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赠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新个人所得税法有创新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 我国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社会各界都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超出预期,是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

C.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意,在涉及民生的多个方面充分凝聚了各方共识,具有积极意义。

D. 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3. 根据材料三、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两点理由。

下载Word版试题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带来的影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建议: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理由:①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②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人;③会让政策更加惠及低收人人群;④有助于提升人口生育率。

建议: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理由:①更符合家庭实际情况;②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③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④让纳税人更能切实地感受到减税效果,更有获得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D项,“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不正确,应是“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都认为”不正确,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普遍认为”。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材料三分析了城市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由所列出的数字,可以看出“一般家庭养育孩子的成本高,中青年的家庭负担过重,孩子越多,负担越重”,现在的税率下,一般家底一年节省的费用与年均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根据这些情况,可提出“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的建议。由上边的引文可总结出原因:“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人”等。材料四分析了《办法》中赠养老人的相关规定,指出其中规定的“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从这里可总结出“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的建议,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并结合现实进行了分析,指出《办法》中的此项规定“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闭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由此可知,此建议的原因有:“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 “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录入时间:2021-02-25 1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