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鲁迅的性格·曹聚仁》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性格

曹聚仁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这话,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孟子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⑤这才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分野正在于此,胡适先生爱以他的学问地位“待价而沽”,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见《遗嘱》)。

⑥说到鲁迅先生的对一切事都很悲观,也只说了一半。他的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无疑的使他变成虚无主义者;这幻灭的影片,如《好的故事》所写的,的确够悲观了。但鲁迅先生在《自选集》的序文,已经提到他自己意识的转变,说:“我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他自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

⑦启明先生也说鲁迅“多疑”,这倒是很有趣的。“多疑”和“非常透彻的观察事物”正是相反,既说他“多疑”,又说他“观察得非常透彻”,这两句话,不知怎样合得逻辑。以医病为例,断症既明,则开方自易,不必犹疑了。鲁迅先生有一回,说:“……有些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横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⑧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

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对于“多疑”二字的正面驳斥,已经一见不一见,他决不料死后还要蒙“多疑”二字的冤枉的。

⑩我和鲁迅先生间的交谊,自然不及启明先生之“亲”而且“切”。本不必“谬托知己”。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

(选自《鲁迅先生纪念文集(上册)》)

1.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作人认为,鲁迅个性很强,很容易生气,而且多疑,他的思想起初深受尼采的影响,后来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B. 在作者看来,鲁迅变成悲观的虚无主义者,是源于其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

C. 从第⑦段“但我总如野兽一样……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隐忍苟安的性格。

D. 本文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给作者的书信及其文章中的话,来剖析自己对鲁迅人格、个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述周作人在北平和记者的谈话,交代了周作人对鲁迅病情和思想性格的看法,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B. 本文通过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性格的不同看法的比照,还原了真实的鲁迅形象,让读者不为偏见蒙蔽。

C. 鲁迅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但萧红和其他“一些人”却经常到鲁迅家里做客,这既是鲁迅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鲁迅政治立场的一种表现。

D. 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自己与鲁迅的情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而自己在“谬托知己”。

3. 在曹聚仁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鲁迅的性格·曹聚仁》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①他个性强,有担当、讲道义、守节操;②善于反思,思想上不断更新、进步,愿为热情的革命前驱者呐喊;③隐忍而坚韧,善于自我保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隐忍苟安、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这一表述不恰当,应该说是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隐忍、坚韧、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项,“是因为自己与鲁迅的情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而自己在‘谬托知己’”错误,由原文“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可知,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可知,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由原文“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可知,鲁迅先生个性强,有担当、讲道义、守节操;由原文“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反思,思想上不断更新、进步,愿为热情的革命前驱者呐喊;由原文“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隐忍而坚韧,善于自我保护。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录入时间:2021-02-25 1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