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周飞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囯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囯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囯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比较中西古建筑后,提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古建筑难以与人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角度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下载Word版试题
《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周飞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以偏概全。从原文第一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可以看出,“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

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从原文“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实用主义”态度,但是文章没有说轻观赏价值。

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从原文“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可以看出,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只能是为神服务的,而不是“西方古建筑”;而且从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与“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两句中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从原文“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可以看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从原文“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中囯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可以看出,原文提到这是文化的选择,但是并未提到这是由环境决定的。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录入时间:2021-03-04 09: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