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西方语言学史·姚小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6世纪末叶起,经由赴华传教士的著述,欧洲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恰在此时,一股寻觅普遍语言文字的思潮开始在欧洲学人中孕育,并迅疾蔓延开来。引发这场思潮的动因是双重的。首先,拉丁语的没落造成了普遍语言的真空。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其次,经验科学勃兴,知识急剧膨胀,对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论古典的希腊拉丁语还是现有的欧洲民族语,似乎都跟不上学术发展的步子,于是在科学、哲学、教育各界出现一种革新现有的语言文字的呼声。

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1605年,他在《进学论》中提出了普遍语言的构想;十余年后撰著《新工具》时,他又进一步探讨了构建普遍语言的可能性,他寄希望于用这种语言来获取新鲜知识,清除以往的思想偏见或假象。这样的假象有多种,其中对思想危害最大的是“市场假象”,即由语言文字造成的概念模糊,意义含混。

这种关于语言不可靠性的疑虑,古人也曾经有过,而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然而要造就这种“最美好的言语范式”,培根本人也不知从何下手。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于是培根寻求普遍语言的热情就有了寄托之所。他认为,汉字是一种“真字”,可以直接表示物象或概念,有利于记录和传达“真知”。《进学论》谈及中国语言文字时说:“在中国以及地中海东部的一些王国,习惯于使用真字,这种字符既不表示字母,也不表示整个的词,而是表示事物或概念。各国各省的语言并不相通,却能读懂他国他省的书面作品。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为人们更广泛地接受。”

在如何看待中国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培根显然背离了他自己所信奉的经验主义原则和科学归纳法,误以为所有汉字都是表示物象或概念的宇符,不具表音的功能。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不过,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对于西方语言和拼音文字,词是事物、思想的映像,而字母则是词的映像,所以,字母与语言真正表示的内容并不直接关联。

哲学家们努力想把语言改造成合乎理性需要的思维工具,要求语词与概念逐一对应,概念与事物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关联;对于文字,则要求字符直接适配于事物。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

(摘编自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古后,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他们都不能填补拉丁语没落造成的普迫遍语言真空。

B. 对培根等人来说,构建一种普遍语言,既能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也能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

C.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语言和服务于书写,而且还起着传承人类知识的作用。

D. 哲学家培根将寻求“最美好的言语范式”的热情寄托在了刚传入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字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两方面分析了欧洲学人寻觅普遍语言的原因,接者论述了培根在其中所作的努力。

B. 第三段引用《进学论》,说明培根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有利于传达“真知”,适合作为普遍语言。

C. 文章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D. 文章以培根对普遍语言的寻找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为论述对象,指出了其观点的局限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他想创立一种新型思维工具而非真正专注于汉语研究。

B. 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多为正面,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

C. 培根实际上对中国语言文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赴华传教士带来的。

D. 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

下载Word版试题
《西方语言学史·姚小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无中生有,“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错误。由“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可知,“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文中并没有提到,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论证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项,“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错误。由“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可知,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各有优势,但是要看哪一方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强加因果,“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错误,由“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与是否“对中国的思想偏见”无因果关系。

C项,“他的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赴华传教士带来的”错误。由“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可知,他对汉语汉字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带来的。由“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和“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可知,其热情来源于对普遍语言的追求,汉字汉语只是“恰巧”。

D项,“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错误,由“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可知,人无法“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

故选A。

录入时间:2021-03-06 1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