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 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 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 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2. 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3. 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下载Word版试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1)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2)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3)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4)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3. (1)用词之美。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第一部分第三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成人的哀愁。

(2)修辞之美。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如作者在写到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作者还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提出“诗歌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3)句式之美。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4)风格之美。本文语言典雅,富于诗情画意。作者运用的“摩挲”“次第打开”“藏匿”……等具有较强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同时,作者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汉到当下……洋洋洒洒,穿古越今,古诗佳句,信手拈来,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验,极具诗意美。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错,根据原文“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可知,地名和象征意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选项没有一一对应,杂糅信息。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此类概括题,可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概括。题干要求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那么答案应该在下文的段落中寻找。如“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可概括出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可概括出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可概括出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可概括出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题干要求分析本文的语言美,可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如(1)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可从选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如第一部分第三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成人的哀愁。(2)从修辞角度:本文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引用,还可以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角度进行赏析。如作者在写到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诗词的影响力。(3)从句式角度: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多用骈句、对偶句、排比。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4)从语言风格角度:本文多引用古诗词,使语言富于诗情画意。多运用有较强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使语言典雅。如“摩挲”“次第打开”“藏匿”……具有较强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

【点睛】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

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书面语与口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严谨、说服力强)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表现手法角度鉴赏

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录入时间:2021-03-07 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