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涂可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内涵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括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的人选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同义。

B. 孔子提出的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主张是为了要求人们具有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C. “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是孔子“爱众”思想的重要表现。

D. “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子张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 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述。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一个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者如果能够接济民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 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人才“选于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 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 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的关爱之情,在当今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下载Word版试题
《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涂可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A项,有偷换概念和有意缺失信息的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可知,而不是“相同”,选项混淆了概念;“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可知,原文是有时间范围的,选项遗漏了信息。B项,根据原文第3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可知,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C项,根据原文第3段“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可知,“‘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曲解文意,“与众同乐”这种思想是孟子的而非孔子的,选项混淆了对象。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分析原文的内容可知,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根据原文第4段“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可知,选项缺失“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这一信息,并且原文是未然情况,选项转化失误,表述成“就达到了圣人境界”这种已然情况。故选A。

录入时间:2021-03-08 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