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刘醒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荼。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 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2.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刘醒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①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3. 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③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物象作用主要有: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解答本题,先通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比如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经常会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颗大樟树。第三段,写家里来了小保姆,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所在地方名字已经换为“大樟树”,“我”见到小保姆就问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说在,大樟树“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根据这些关于大樟树描写所在的位置,结合其所在的上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干是“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所表达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本题,通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得知第一个女孩要求去买一种假药给父亲治病,就搜集关于该药是假药的报道放在女孩房间,可是女孩还要坚持去买药,且买药后一刻也不停送回家去。当时“我”对女孩的行为十分不满,其实不满也是不理解。第二个女孩竟然把“我们”给她的返程车票钱都给了母亲。女孩回来后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竟然不来家里看看,或者打个电话。对此,我们当时不理解和妻子的“抱怨”,表达了自己处在衣食无忧中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还有当第一个女孩买到药,立刻就要给父亲送去,“我”送她去车站,她上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这里的“心酸”是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以及后来对第二个女孩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却不到家里来不打个电话原因的猜测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

【点睛】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角度”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录入时间:2021-03-12 1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