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戒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修改《教师法》的议案,《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

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

在周洪宇看来,目前对于教育惩戒权没有一致的看法。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摘自201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这些学校,曾尝试让“戒尺”回归教室。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关于戒尺的使用,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等。学校老师蔡川表示,“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史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讨论: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校长李伟平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

(摘自《新浪看点》)

材料三

(摘自《百度图片》)

材料四:

其实,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

但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

希望每一个家长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爱,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摘自《搜狐新闻》)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上,教师不愿管、不想管学生,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

B. 教师使用戒尺惩戒学生,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能进行惩戒。

C. 从社会调查统计看,多数人是支持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法律修订者可参考各项数据以便使法规更合理合情。

D.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孩子长大会难以管教,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

B. 材料二是回顾2018年部分学校的探索实践,以资借鉴,介绍相关学校的实施细则以及教育者对此事的决心和责任心。

C. 材料三是社会调查,关于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赞同的多于反对的。需制定详细准则,让教师有规可依。

D. 材料四是评论、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从现状、原因、做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 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

下载Word版试题
《“戒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原因:①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②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③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④可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应做工作:①对教育惩戒权的界限和细节进行明确规定;②家长要给予信任和理解;③老师守住初心,力求问心无愧;④了解学生心理,借鉴好的做法,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态度;⑤提高老师的素质;⑥减少老师的教学管理压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选项中缺少了“往往因为”,使可能与绝对错位。B项,“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行”,只是四川蔡川老师的做法,不代表全体。以偏概全。D项,“会经受更大的惩罚”说法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材料四最后一段,原文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选项丢掉了原文的“难免会”,夸大其词。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原因单一,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可知修改《教师法》的原因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为“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然后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筛选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四,仔细阅读材料四,可以从中筛选出“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录入时间:2021-03-13 1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