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学习目标

知识:

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四、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五、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六、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用文天祥、于谦、孟子、夏明翰、裴多菲等人的作品导入。(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初期鲁国邹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倡“仁政”,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轲的言行,仍属于语录体,但是比《论语》有了较大发展。《孟子》的文学性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来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整体感知,通译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准句读。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学生通译课文。

要求:运用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及多媒体展示的重点字词通译课文。

欲:想要 甚:超过,胜过 恶:厌恶 于:比 得兼:同时得到 患:祸患,灾难 故:所以 为:做 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辟:通“避”,躲避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凡:一切 如使:假如,假使 丧:丢掉,遗失

呼尔:呼喊着 呼尔而与之: 给予 尔:助词

蹴:用脚践踏 辩:通“辨”,辨别 加:好处,益处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以前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三、研习课文

四、拓展延伸

五、巩固练习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八、教后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