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小学数学教材同步北京版四年级上册乘、除法和运算定律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四年级上册(2014年7月第1版)《乘、除法和运算定律》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材梳理

四上“数与代数”的总复习内容涵盖了5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属于“数的认识”范畴;有4个单元属于“数的运算”范畴,分别是:第二单元“乘法”、第三单元“运算律”、第六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可见,本学期的很多重点内容都集中在“数的运算”。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总会发现,孩子的混合运算在运算律涉入之后,便开始混乱不堪:他们分不清何时按运算顺序算,何时使用何种运算律。因此,我想在“数与代数”的总复习中,把“运算律”放在混合运算的背景下复习,势在必行!

都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运算律的复习究竟该复习些什么?怎么复习?仅仅是围绕那几条律做练习?这熟悉的地方,就真的没有风景可寻了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再次梳理了教材中关于“运算律”的单元,反复研读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1.为什么把运算律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来学习?

将运算律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旨在突出运算律在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性;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放在运算律前面,又突出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个一般规则,运算就有可能出错,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运算结果并没有改变,这就是算式的等值变形。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到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遵循运算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算,也可以根据运算律寻找更加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两者放在一起,不仅能全面看待运算问题,更有助于理解运算意义,提高运算能力,从而对“运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公式推理奠定基础。

2.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运算律的价值是什么?

本册书关于运算律内容的编排结构基本一致,即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特别是运算律意义的学习,凸显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想来,运算律的学习,将会基于不同学习者的经验,在分享交流中让很多核心素养得以调动与发展,其价值真是不可估量啊!由此可见,运算律的复习也就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复习了,挖掘其背后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等,将会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扬帆远航……

(二)学生分析

那么,我们的孩子现在到哪儿了,远航之路上最大的“暗礁”是什么?作为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中该怎么帮助他们开启新的航程?

1.【第一次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与存在困难,并分析成因。

8×(125+9) 25×(40×4) 480÷(12+4)

结果分析:

通过前测,我发现孩子对已经学过的运算律结构能较好地进行辨析,错误率较低;然而一旦遇到类似的结构或者容易凑整的情况,就会开始混淆不清:如第③题的错误率高达43.6%,也就是说全班近半数的孩子都存在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用分配律想的,占30.7%;也有用结合律想的,占12.8%。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总是优先考虑简便,习惯性地将以往学到的运算律错误地迁移,而忽略了运算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与合理,忽略了等值变形的本质,缺乏验证意识。到了五六年级小数或分数的混合运算时,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想当然”的现象!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在努力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孩子的一番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我觉得这样也应该对啊,可是为什么和按顺序算的得数不一样呢?”是啊,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们总是让孩子记住学过的“法”和“律”,违者就错,为什么会不一样却从未深究过!

我们需要改变一下错误观,换个角度看问题:那是孩子的一种直觉、一种猜想,孩子只是觉得知识是可以这样迁移的。不要急于让孩子去改错,就想刘坚教授说的,有时候当日事当日毕,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2. 【第二次调研】了解学生复习运算律的方法。

让孩子们自己梳理运算律,制作复习小报。

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孩子们大多都是在知识层面复习运算律的相关公式、例题、错例,也会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这些都是很有复习价值的内容,也是学生复习的起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去关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唤醒他们曾经经历的探究过程,完善复习方法,从而积累复习经验!

(三)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研究,我对运算律的复习有了新的认识,确定了本节课的两根主线:

积累复习经验

复习不仅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知识背后的思考过程。

感受猜想验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