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由三视图确定立体图形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视图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根据三视图来想象几何体的形状,并且画出草图。由于前面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圆锥、球及其组合图形的三种视图,初步了解了视图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将运用逆向思维,思维形式也已经从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升到了理性思考的层面,对平面与空间的感受更加深刻,学生在前面的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为学好本课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视图的成像原理、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等,因此本节课主要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是全章的难点内容,它不仅包括了有关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包括了反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与转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本课时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学生掌握最终的结果,还应注重得到结果的过程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由三视图想象出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并且能画出草图。

(2)能画出除了圆柱、圆锥、正方体等几何体外,其它较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

(3)进一步理解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温故知新、设疑引入;第二环节:畅所欲言、例题解析;第三环节:跟踪练习;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解释前疑;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设疑引入

(一)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节课所学过的三种视图的画法,

1.提问:如何画一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顺序和位置)

应先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画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画出左视图。

2.三种视图分别反映几何体长、宽、高中的哪几方面?

主视图反映长和高,俯视图反映长和宽,左视图反映高和宽

3.三种视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有什么含义?

实线表示看得见的轮廓线,虚线表示看不见的轮廓线

(二) 设疑引入 情景:根据下图中的椅子的视图,工人就能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

椅子.你能说明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第二环节:畅所欲言、例题解析

1.观察左图中的三种视图,你能在右图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几何体吗?

活动目的:探索活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观察与推理时有一定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可以先由主视图与实物对比,排除(2)(3),再由左视图和俯视图排除(1),选择的过程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过程,

2.例题解析

例 请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

解析: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分析,由主视图可知,物体正面是正五边形,由俯视图可知,由上向下看物体是矩形的,且有一条棱(中间的实线)可见到.两条棱(虚线)被遮挡,由左视图知,物体的侧面是矩形的.且有一条棱〔中间的实线)可见到,综合各视图可知,物体是五棱柱形状的。

活动目的: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脱离了实物的对比,学生完全靠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几何体的形状,更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出示图片时可以将三个视图分开呈现,先出示主视图,让学生猜想几何体可能的形状,然后再依次出示左视图、俯视图,几何体的形状范围逐渐缩小,使学生更能理解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第三环节:跟踪练习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学生展示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解释前疑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运用逆向思维,从画几何体的三视图转变为由三视图画几何体,因为学生缺少立体几何知识基础,因此画几何体的草图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能基本描述清楚就可以。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过于抽象,需要有实物模型配合教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对照模型纠正自己的错误。

2.本节课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解决,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实效性,使学生学会利用别人的思维启发自己的思维,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他们的参与意识,适时适度加以引导,力求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章的重点是借助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不易急于追求统一的答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过程,不要让一部分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