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敬谱主编)八年级下册《念故乡》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音2011课标版(敬谱主编)《《念故乡》》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课件制作者其他参与者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运用柯达伊教学法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听、唱、写、创方法夯实音乐基础,揭示“门道”,表现“味道”。指导训练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问题,使学生避免惯性歌唱。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合唱及在多声部音乐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歌唱的表现能力。

本节课传授教材中其它相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技能,体验音乐要素风格特点,从而增进学生音乐素养。

(二)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小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识读乐谱和准确歌唱能力”的要求,设计教学环节,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念故乡》

歌曲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念故乡》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摘选出来的。音乐主题采用了黑人民歌的音调旋律,朴实优美,情深意浓。原曲为降D大调,4/4拍,慢板速度,这段旋律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民族音乐风格,由英国管独奏。旋律优美朴实,歌唱性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这种原因,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词。后来,一首名为《回家》的独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在我国,这首歌曲名为《念故乡》

歌曲为C大调,4/4拍,三段体结构,A段(1--4小节),附点节奏使用使歌曲平稳中有一些动力,此段结束在主音给人以平稳之感;B段(5--8小节),旋律多小跳,音乐由mp---mf的对比变化,是音乐表现出激动的情绪;A1(9-14)音乐由p--f--p 的发展,在强烈的对比中,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旋律朴实优美,同音重复和级进较多,形成惆怅、思念的音乐意境。歌词言简意赅,颇有我国古诗词的韵味,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作者: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教我的歌》等。

3.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同体材系列中经典交响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出现,是学生学习西方交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初二年级的一节唱歌教学课,初二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和简单二声部歌曲合唱能力,一部分学生认识音符唱名,但对各个音的音高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并不能完全唱准每个音。尤其这个阶段变声期严重,对歌唱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拉近学生的水平,入学后,教师每节课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听、唱、写、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2分、4分、8分、小附点等节奏和双声节奏的训练。

学生初步掌握了二度、三度、四度音程的演唱。能够听记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初步具备了二声部视唱和演唱的能力。学生的节奏能力强于音准能力,但歌曲中出现的第二到第三乐句高声部1 6 六度同时进行的低声部 4七度和声音程还未涉及,仍需巩固。

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采用柯达伊教学法中来训练学生的节奏、音准合唱能力,培养学生协调和多声部听觉能力。在分组合作中建立多声部节奏协调意识和音准概念,用练自然稳定的声音唱音阶、音程、音组的方法逐步解决学生惯性歌唱的音准问题,运用听、唱、写、创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学生的声音稳定感不够,示范引导、强调要求轻声慢速稳定练习。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及时评价。知识的传授,方法力求生动形象,避免枯燥。

(四)技术准备

1.教师练习掌握单人双声旋律的演唱技巧;练习《念故乡》歌曲演唱。

2.制作与教学相关的各类电子版图片、音频、乐谱、节奏谱的PPT演示文稿。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