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小学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敬谱主编)五年级上册演唱 送别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音版(敬谱主编)五年级上册第3课 《演唱 送别》优秀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注重学生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自信心”及“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为指导思想,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结合诗词的文学特点,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曲美、词美、意境美的送别之情。

理论依据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过程,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送别》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是一首二段体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这首歌曲属于齐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旋律具有淡淡的离别之愁。

曲式:经过查阅资料得知,歌曲原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是“ABA”,为了便于教学,教材中仅出现了歌曲的第一、二乐段,为“AB”结构。

歌曲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了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得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再现了第一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二声部:高、低声部间以三度音程为主,偶有四度,或重合。

伴奏音响:歌曲的伴奏音响简单,多以分解和弦或琶音为主,恰当的表达了歌曲离别的意境,教材中提供的伴奏音响中只有高声部旋律,没有低声部旋律,且速度为慢度,并非中速。

速度:教材中显示歌曲为中速(每分钟70拍-120拍),适合学生弹奏,同时也为学生利用iPad中的Garageband音乐软件创作不同风格的“送别”提供了多种可能。

长短句:歌词属于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唐代,长短句是诗体名词;北宋时期,长短句是词的本名;宋代以后,长短句是“词”的别名。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人们把建立的新型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一首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与《送别》相比,这两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大不相同。

歌曲曾用于: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

作者:李叔同词,约翰.P.奥德威曲。

学生情况分析

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学唱歌曲高、低声部,未进行合唱;学生已了解歌曲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第一课时中发现,学生对歌曲第一、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四度、五度大跳的音准把握不准确。要求学生课后用iPad弹唱过程中校正音准。

《送别》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本学期已经学过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

平时的合唱学习中,学生适应了由教师用iPad制作多声部音频辅助学习的方法;本节课为《送别》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后,已要求学生课后练习用iPad弹奏歌谱,并进行二声部的音频录制。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操作iPad中的Garageband音乐软件,学生已初步了解iPad中和弦的基本节奏型(柱式和弦、分解和弦)。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分声部学唱了歌谱及歌词,未合唱;学生已了解歌曲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本课前学生已自主用iPad进行歌曲弹唱,并录制了二声部音频。本节课学生将用手中的iPad创编富有个性、且符合歌曲意境的二声部音乐伴奏,教师引导学生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创编由简单到复杂的音频,最终学生用自制的音乐作为伴奏音频,进行合唱。整个教学过程由iPad辅助完成。

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第一乐段中五度“ ”和四度“ ”的音准学生容易混淆。

对策:课前弹奏iPad固定音高,要求学生边弹边唱。也可利用柯达伊手势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