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化学教材同步苏教版选修 实验化学拓展课题4-5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下载详情

苏教版选修 实验化学《专题4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题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拓展课题4-5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优秀教案设计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苏教版选修 实验化学《专题4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题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拓展课题4-5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优秀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而且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本节课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压强的影响时,已经学习了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来讨论温度、浓度对平衡影响的认识,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实际是通过对反应物浓度的改变来实现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是最容易的。因此,学习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应当建立在浓度对平衡影响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关性越大、系统性越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也就越容易,同时也越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学习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时应当先复习温度、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学习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压强之后,三个影响条件的学习都已结束,总结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即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就是水到渠成。最后一部分是对整个第二节的小结,学情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平衡常数和转化率两部分内容,现在又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这三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多,因此不适合教师总结。比较适合自主互助学习方式。布卢姆认为:教学策略“必须与处理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某种方式相结合,即把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与特征联系起来”。使教学从每个学生的起点开始和随时解决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是保证教学适应“既定学习者的程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与特征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而自主互助学习方式不仅满足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认知差异,而且还能把反馈矫正落到实处,使一大批学生获得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所以最后一部分内容处理设计为“回忆、讨论、总结:平衡常数、转化率的有关内容”采用自主互助学习方式。

结合新教材的编排和新教改中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设计理论,具体设计如下。

(一)课的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引入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课的引入比较适合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关键是问题情景及问题的设计,问题情景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要和学习的内容相关联,即通过学习,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或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将教材《身体内的化学》煤气中毒作为课的引入。煤气中毒抢救是安全手册、广播电视也经常播报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具体有哪些抢救措施,其原理是什么?学生的认识不很清楚,作为学生应当必备的安全知识,如果直接看书和讲解,学生兴趣较小,因此采用设计成动画的形式,并在动画中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什么方式复习温度、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如何由浓度过渡到压强?根据教学设计理论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起点是能从定性、定量角度来分析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复习要清晰、准确、全面,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效果最好,多媒体承载信息量大,呈现内容直观、清晰、形象,同时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媒体形式复习旧知识,因为新知识与就知识之间都涉及到反应2NO2(g) ?N2O4(g),所以旧知识的复习以反应2NO2(g) ?N2O4(g)为载体,如何从浓度过渡到压强呢?压强的改变是同等程度的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因此采用同等程度的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来引入压强,而同等程度的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又是从定量角度来分析浓度对平衡影响的一个深化。具体设计见下表

【投影】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

2NO2(g) ?N2O4(g);?△H=-57.2Kj·mol-1 

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增大c(NO2) 增大c(N2O4) c(NO2)、c(N2O4)都增大至2倍

对上表中前四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很容易从定性或定量角度来解决,但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冲突,预计学生会有不同答案,实际课堂上也确实产生了不同意见,正因为产生了这种冲突才激发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再通过启发学生回顾Q、K的表达式以及如何从定量角度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这个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具体求

Q的值来实现对浓度对平衡影响的深加工,更深层次上来理解Q与K的相对大小对平衡的影响。通过下表来实现这个目标。

【投影】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

2NO2(g) N2O4(g);?△H<0 假定K数值为a

条件 Q K

平衡移动方向 c(N2O4)/ c2(NO2) [N2O4]/[NO2]2 c(NO2)、c(N2O4)都增大至2倍 a c(NO2)、c(N2O4)都减小至1/2 a

计算Q的数值并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通过问题“你有哪些措施和方法可以使NO2、N2O4的浓度都增加到2倍呢?”把引出压强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又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很容易想到将体积压缩到一半,另一种情况保持恒温,向容器中充入同量的NO2、N2O4混合气体,另一种情况学生是比较难以想到,课上情况也是如此。不过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学习,也能找出。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压强,这些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的。

2、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压强对平衡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什么方式处理实验,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呢?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实验而言:给注射器加压、减压,气体颜色变化学生看的很清楚,但变化后的颜色与原来颜色由于缺乏对比性,学生在认知上模糊并且容易遗漏,还有该实验有毒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基于这两点将实验设计成对比演示实验(两个同样大小100ml注射器,充满同量同浓度NO2、N2O4混合气体,对其中一支注射器进行加压、减压,观察颜色变化并与原来作对比)。对于问题的设置: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否则提供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旧有知识体系对新知识的同化无法产生顺延,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不容易寻找到思维的切入点,或者涉及的问题缺乏程序性,思维跨度太大,不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和积极的检索,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答案,问题的提出就缺乏现实的意义。提出的问题应有梯度性,学生的基础差异无论多大,都能较好地入题,从教材中获取相应数量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必须经过学生自我消化、整合后,用自己的思维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设计了以下几个表格来完成。

【投影】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

2NO2(g) ?N2O4(g);??△H<0 ?Kp数值为a

实验条件 现象(颜色变化) 现象变化的原因 增大压强 红棕色 ? ? 减小压强 红棕色 ? ?

要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该实验表格设计仅是让学生从定性角度解释了加压、减压平衡移动。如何从定量角度(Q与K的大小)

来解释?学生原认知基础是浓度对平衡移动定量分析很清楚,新认知是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如何让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建构呢?学生想从浓度到压强建立起联系,有一定困难,存在思维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又设计下表:

【投影】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