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北师大版必修56. 饥饿艺术家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五《第二单元 幽默与荒诞 阅读与鉴赏 6. 饥饿艺术家》优秀教案

1、理解小说怪诞的人物和情节。

2、体会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的扬弃的精神。

3、感受小说荒诞的艺术魅力。

三、课文知识分析

1、作者介绍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为法国人,母亲为比利时人。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1947年,成为美国公民,但她只用法语写作。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1980年尤瑟纳尔被选入法兰西学院,是法兰西学院300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

2、作品分析

㈠《饥饿艺术家》出版背景

1922年,卡夫卡写下《饥饿艺术家》这一短篇,1924年,出版短篇集《饥饿艺术家》,共4篇,1924年4月,即卡夫卡去世前的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篇清样时,不禁泪流满面,可见与书中主人公发生共鸣之深切,可惜该《饥饿艺术家》出版时,作者已辞世……

㈡ 《饥饿艺术家》人物分析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寓言性世界。《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第一种理解

可以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自己,借由象征手法,描绘超人的饥饿表演,文中夸张的现实,诡异而又真实的细节描写,加上括号中对艺术家行为的客观阐释,勾勒了一位饱受现实和自我精神双重折磨的艺术家形象。这就是卡夫卡想诠释的自我啊!

从事艺术工作是有风险的,荣耀和财富,智慧与才华的背后是血与泪,是他人的误解与自己的迷茫……饥饿艺术家苦于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可以给他超越饥饿极限的动力,没有艺术之外的出路;卡夫卡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把青春与肉体一并献给文学,几乎是孤身一人从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付出的代价是终身与婚姻无缘,身体积劳成疾,还得不到认同,以至于英年早逝。他们伟大着,痛苦着,并忍受着……

卡夫卡是迷茫的,因为:没有出路。或许《饥饿艺术家》可以成为他对世俗的一种抵抗,一种逃避,但是他知道,这些是没有用的,物质的世界是不会给他活路的,他自己近乎于对于文学苛刻的态度也不会给他活路。有人曾问他:为何不用写作谋生,把银行的工作辞去呢?他回答:我不会用艺术去赚钱。可见他对文学的重视,也正是这种偏执把他引上了天才的绝路,如大多数天才一样在短时间内发光发热燃烧生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然而也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第二种理解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①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②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③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口胃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卡夫卡对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不是赞扬不是贬低,也不仅仅是同情(顾影自怜),更多的是怀着自嘲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来写这个人物。

△第三种理解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卡夫卡只用一个“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便道出了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境遇。

让我们来看看“饥饿艺术家”的外貌与我们有何相似之处。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甚至连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致意,时而强作笑容回答大家的问题”;“他还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亲手摸一摸,看他多么消瘦,而后却又完全陷入沉思”。这样一个形象是我们吗?

①首先:饥饿艺术家把表演饥饿当作自己的理想、事业等等。我们大可以把“饥饿”形象化。或许是对金钱我们感到“饥饿”,或许是对爱情、亲情、名声、地位、性、房子、汽车等等一切你想要得到而未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说你“饥饿”了。艺术家对自己的理想可谓相当的执着与痴迷,而且不认为是多么可耻,甚至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工钱”的高尚行当。在其表演饥饿的时候,人们会安排看守人员看守他,这让他的表演更加卖力。但如果看守人员玩忽职守,甚至故意“留给他一个空隙,让他得以稍稍吃点儿东西”,艺术家就“很痛苦了”。他不得不唱起歌来表明他没有吃东西。然而,令他丧气的是,人们以为他“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他的“消瘦不堪”是因为他的饥饿吗?不是的!他的表演受到了观众的质疑,他自己成为唯一“百分之百满意的观众”,不久他又对自己不满。他的表演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