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英国乡村下载详情

人教版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欣赏 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 讲读 1.英国乡村》优秀教案设计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版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欣赏 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 讲读 1.英国乡村》优秀教案设计

作者抒写英人对乡村生活的怀恋,是在与大都市伦敦的比较中开始的。开篇伊始,他就说“欲对英人的性格有所了解”,“必须深入农村”,造成一种悬念;在对这种悬念的解析中,揭出英人对乡村的那种“天然感情”;并在英人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的比较中,写出了英人那种天然情感是如何在乡村得以彻底舒展的:解除了一切束缚,不必拘谨与客套,因而“欢欣舒畅”;也同样能享受到读书、音乐、游猎等各种上流社会的赏心乐事。

英人并不仅仅是像郊游那样悠游乡村,还亲身参与乡间劳作,进行农田耕作,经营园林景观;不仅仅享受自然,而且还研究自然,深谙自然的形式美并加以利用,凸显“点化之妙”。这种对自然农事的热爱,并不仅仅体现在苦心经营的园林之胜上,还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平淡之极的普通住处”,所有这一切都“仿佛得之天然”,“丝毫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奇绝而浑成”。而且这一切,不仅仅是“富人雅士”的乐事,而且是漫然而成乡间风气,连贫苦农民也“力争上游”地“精心美化”。而风雅之士“不顾地位差别,而甘愿与人共享那里的纯朴之乐”,把“人们的感情融成一片”,使“压迫”与“不公”的“积怨较小”,从而有了一种“雍容祥和”的气氛。

这种乡村生活的纯朴风俗,必然会流贯于文学,“使那青葱欲滴的田园景色至今余香盈溢,浥透我们的书卷几案”。这是由于英国诗人,也能“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曲尽绸缪”,熟稔之后,信手拈来,便成佳美篇什。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浸透于其间的一种道德之美”,“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联想是秩序,是审慎与持重,是历时悠久的传统与自古尊崇的风习”。“安定和平的环境下长期孕育”,产生“一种淡泊宁静、安全无虞之感”,从而使淳朴之风与乡土之情世代绵延。

最后,作者蒙太奇式地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教堂与家宅,着重传达了那种最谦和的美德与最淳朴的乐趣,那种欢欣怡然、温馨恬适的情感。“情动于中必形于言,言之不足必咏歌之”,余兴不尽,吟诗一首,再次强调了那种“一切快然自足”的古典美感。

把握这篇文章,重在以下两点:

一是景与人的结合。一般人印象中的乡村,往往重在天然纯净的美景。比如现在城市人中流行的乡村游一般,让自己从钢筋混凝土中解脱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享受一下未被污染与破坏的绿色,总是在竭力摆脱人为的因素,强调自然天成。而欧文不同,他的落笔点并不在于乡村美景,而是从一开篇便紧紧扣住“欲对英人的性格有所了解”这个目的,由城市而寻到乡村,即使是对乡村美景的描绘,也是以对英人性格的刻画为主,写到民俗风情、文学文化、道德信仰,在人与景之间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在这气氛中英人那种谦和淳朴的性格渐渐鲜明起来。

与纯粹的写景散文不同,《英国乡村》的意图在于确立一种稳定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社会范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所有的建筑与景观都强调“奇绝而浑成”;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贵族乡绅与一般村民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他们通过劳作“感情融成一片”,没有其他国家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紧张关系。

二是注意氛围的营造。氛围的营造一般离不开两个因素:场景的选取与语言的运用。对于农事之乐,作者没有选取乡村生活中那些粗鄙、野性的场景,而是围绕着“仿佛得之天然”这个中心,选取了园林、普通点缀、精美农家等等,芳草巨树、野兔山鸡、清溪幽潭、清阴花影、盆花冬青……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而描绘这一切时,作者也力避那些生硬奇崛的词汇,力避拗口的长句,而是选取了那些优雅的字词,用尽量简短便捷的句子,行文也就有了一种欢快的节奏感,带给读者一种温馨的暖意。

以下问题可以探究:

1.本文描写了英国乡村生活的哪些方面?

华盛顿·欧文描写英国乡村的本意在于确立一种稳定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社会范式,所以本文所选取的乡村生活便具有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和谐的特点。文章开头便点出:农村(乡镇村屯)──古堡、别墅、田舍、茅屋──村篱绿径──乡村教堂──各类守夜赛会以及村间的喜庆宴乐──一般人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性乃至其喜怒哀乐。具体到行文中,便是对乡村的“天然情感”,乡村里种种上流社会的“赏心乐事”“园林景观”“住所点缀”“农田耕作”“乡间风气”,文学中的“乡土感情”,全景鸟瞰下的“绮丽风光”,乡村中先祖的种种遗迹,清晨的教堂,夕暮的家宅……

这种种场景或意象的选取,都重在一种和谐气氛的营造。因此,对文中第7、8、9段及第13、14段的学习,必须饱含情感地反复吟咏诵读,体验情境,对其妙处细加品味。

2.本文描写的是一个世纪前英国乡村古典宁静的田园景象,也许在现代文明车轮的碾压下,这些田园景象将消失殆尽,对此,你怎么看?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富于群情人伦的社会道德修养的问题。现代文明车轮碾压之下,不仅仅是环境平衡的破坏,更为危险的是道德人心的沦丧,是社会和谐心态的失衡。因此,在尽力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寻求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内心和谐的新道德。

教学建议

一、诗之外,最适合诵读的就是散文了。尤其是饱含历史感的散文,更非要反复诵读、体味不可。因此,要深入理解此文,就必须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品味。

二、本文题为乡村,其意却不在村景描绘上,而是透过村景,写出沉淀在村景之中的英国乡村的家园之乐、民俗风情、道德信仰与文学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将英人“最谦和的美德与最淳朴的乐趣”流露出来。本文的精彩之处,便在于作者不动声色地将这些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恬适的情感氛围。

1.指导学生详细阅读课文第3、5~10、12~14段,分别找出融景物与民俗风情、道德信仰、文学文化一体的句子,细加分析。

2.本文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的。其一,就热爱乡村自然的英人来说,先是由风雅之士,逐步扩展到乡村贫苦农民,再到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全社会,写出了全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富商在城郊附近筑有舒适的别墅”,“上流社会的种种赏心乐事全部聚集在自己身边”──“富人雅士的精筑别业之美又浸假而传至下层社会,因而在整个乡间蔚成风气,甚至以种地为生的贫苦农民……”──“即使那些命运不济,不得不在喧嚣嘈杂的市尘之中度其年华的人,也总要……”──“甘愿与人共享那里的纯朴之乐”“把人们的感情融成一片”。

其二,就如何开掘对乡村自然的热爱上,先是“天然感情”在乡间的“真正发挥”,到“农田耕作”“园林景观”上所表现出来的“才情”,到“整个乡间蔚成风气”,到“善于自然风光所作的巨量精彩描写”,再到“对该国的面貌确实不无巨大影响”,最终落到“浸透于其间的一种道德之美”。逐层拓宽,逐层递进,最终成为整个乡村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并衍为一种民族性格:“正是这可爱的家园之乐,这对自己乡土景物的温馨恬适的感情给人们带来了最谦和的美德与最淳朴的乐趣。”

对本文的分析,一定要从和谐的角度着手,这里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人类社会的和谐。对身处蓬勃上升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作者欧文来说,能拥有这份人文关怀,是难能可贵的。

三、本文用词典雅优美,笔触细腻,行文流畅,在描写与叙述中巧妙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深刻的历史感与柔婉的人情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温馨、恬然、厚重、优雅的气息,给人一种纯朴谦和的审美享受。不妨细读课文,注意语词的优雅,句子的简短便捷,体会其行文中的欢快节奏。

并注意文中哪些语句,略带有评论的意思,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参考资料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