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下载详情

人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优质课教案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优质课教案

具体分析:

1文章开头便点明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笔墨极其简练而又突出了人物。这个起笔,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产生吸引力,而且引出了下文的进一步描述。

作者从画纸 “漫灭”的一角写起,然后就画面的各个部分,依次写去。以 “未渡者五人”这一句领起,使读者心目中虚悬这一组人物的画面,然后定睛看去。“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这照应了上文的 “漫灭”和“有半”。

“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又一个罗汉是一副赶路的装束,他的衣袖仿佛在飘动,令人想见呼呼的江风正迎面吹来。本来,这个罗汉赶路,是要渡江的,但此刻他的神情却似乎无意于渡江,这是为什么呢? 揣测起来,大概是看到渡江艰辛的场面,产生了畏难情绪吧?

“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 又一个罗汉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眺望远处,张口自语。他在望什么呢? 又在说些什么呢? 大概是在遥望宽阔的江面和正在艰难地涉水向对岸攀登的伙伴吧?

“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 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又一个罗汉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膝在缠结什么,大概是在缠结卷上去的裤管吧?这是在做渡江的准备工作。他的一双鞋脱了放在脚边,说明他已决心渡江,而且即将下水了。这时他回头微笑着,很明显,他是在笑身后那个害怕渡江之难的罗汉。

“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这一个罗汉看来也是想渡江的,但他还不敢贸然下水,因此他坐在岸边,用手按着地,先把脚伸到水里去,试探江水的深浅。这也是觉得渡江艰险,所以才审慎行事的吧?

小结 文章用五句话写五个 “未渡” 的罗汉,每句都用 “一人” 领起,眉目十分清楚。从“仅见腰足” 的那个罗汉,到伸足入水“测浅深” 的那个罗汉,依次写来,令人想见他们从岸上到水边的排列情况。这五个罗汉的动作神情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觉得渡江是艰辛的。

2接着,作者写画面上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或一句写两人,或一句写一人,或两句写三人,或三句写两人,笔法灵活变化,曲尽其妙,而以 “方渡者九人” 一句领起。读者的注意力也很自然地移到这一组人物上来:

“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 这两个罗汉,一个提起衣服,一个左手拄着手杖,动作不同,但是渡江时的小心则是一样的。他们的眼睛都看着下面滔滔的江水,同时张着嘴,表现出内心的紧张。

“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第三个罗汉双手捧着脱下的衣服,顶在头上。他对江中水深流急,预先已作好准备。

“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 第四个罗汉正向前扬起手杖,准备迈出脚步,但却回头望着那捧衣的罗汉。他大概十分羡慕捧衣罗汉的做法吧?在他前面。

“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第五个罗汉由两个头发蓬乱的童子抬着渡江。我们从他不自行涉水,而由两个童子抬着渡江,可以想见他是佛门中地位特殊的高僧。但是这位高僧对于渡江也没有什么法术可施,他自己不能或不愿涉水,就叫两个童子抬着他走。

“一人仰面视长眉者”,第六个罗汉仰着脸看那个由童子抬着渡江的长眉罗汉,他对长眉罗汉是羡慕,是敬仰,还是怀有别的什么感情呢?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 第七个罗汉离岸已经不远。我们从他的神态,可以想见他已经走过的江中路程是多么艰险,因而他对马上就要到岸感到欣慰。

“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第八个罗汉不能单独涉水过江,因此伏在一个童子背上。我们从这个罗汉要童子背负以及童子好象背不动,也可以想见他俩渡江是多么困难。

“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第九个罗汉容貌比上述那个驼背的罗汉还要苍老,右脚已经踏上江岸,但左脚还在水里,好象要提起而又提不起来。这个老罗汉从江水中徒涉过来,到达岸边,已经筋疲力尽,所以一只左脚踏在水里,再用力也提不起来了。

这时,“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已过江登岸的一个罗汉,抓住这个老罗汉的右臂,用力拉他上岸。老罗汉努着嘴,脸上的皱纹全都露了出来,可见他正使出全身的余力来走完渡江的最后一步。

文章至此,依次把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和三个童子的动作神情都一一描述出来,并且连带写到一个已经登岸、还在帮助别人的罗汉。这个罗汉虽然已经胜利过江,但此刻他的心情还沉浸在渡江的艰辛之中,没有解脱出来。而另外一个已渡过江来的罗汉,神情就完全不同了。他的两脚还赤着,正拿出鞋来准备穿,而眼睛却仰看石壁,用一个指头挖着鼻孔,现出笑容,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大概感到难关已过,一身轻松,因此高兴地欣赏起景物来了。

小结:作者写画面上九个正在渡江的罗汉,举止各殊,神态迥异,但是这一切都同样表现出罗汉渡江的艰辛。而三个童子,或抬罗汉,或背罗汉,有的“首发鬅鬙”,有的“重不能胜” ,这也有力地烘托了罗汉渡江之难。如果说前面写 “未渡者五人”是通过他们未渡时的动作神情表现出罗汉渡江的困难,是侧笔,是虚写,那么,这里写 “方渡者九人” 就是正面落墨,直接描写罗汉渡江的艰辛之状了。而关于两个已经过江的罗汉的描写,虽然叙他们的动作神情完全两样,但是笔意仍是一贯的,即写助人登岸的那个罗汉,是表现渡江之难的续笔和余波,而写 “仰视石壁” 的那个罗汉,是以过江后的欣然自得来衬托渡江时的艰辛。

文章对画上人物的描述,处处显示出其渡江之不易,这就为进一步发挥议论作好了铺垫。作者接着提出: 罗汉在佛家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还传说高僧能乘着锡杖飞行、乘着木杯渡水,而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却把他们画得这样艰辛,是很奇怪的。这是作者在对“画者之意” 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先来个反喝,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才推论:“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作者的意思本是肯定的,但是,这个肯定的意思,文中却用疑问推测的语气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玩索之趣,使议论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又以太清楼所藏的吕真人画像,庄重得象孔子、老子的画像一样,而那画师的用意大概也和李龙眠相同,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文章以议论作结,余韵悠然。通过结尾的议论,作者点破了画面的深远寓意,批判了学佛者迷信无知的思想行为,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意义。

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仿佛亲自欣赏了李龙眠的《罗汉渡江图》,为画师高超的技艺而惊叹。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首先,由于作者深入领会了 “画者之意” ,根据李龙眠作画“以意为先” 的特点,在下笔时,不但注意人物的形貌动作,而且注意其神情意态,这就把每个人物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同时,由于作者写出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就准确地表现出了画面的丰富意蕴,使读者得以充分地驰骋想象,并对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所探索,有所领悟,而整个画面上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也就进一步 “活动” 起来了。这样,读者披文而见人,因人而会心,感到意味无穷,从而获得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再就用笔来说,前面紧扣 “画者之意” 来描述人物,末后水到渠成地发挥议论,这结尾一笔,使读者对《罗汉渡江图》的感受更深了。作者通过议论,深刻地指出了李龙眠作这幅画的目的,因而读者对画中人物的神情意态理解更深,印象也更加鲜明。至于作者下笔时能从整个画面布局着眼,把众多的人物分成“未渡者” “方渡者” 和 “已渡者” 三部分; 而在每一部分中,又按各人距江边和彼岸的次序,一一写去,这样使读者对整个画面获得清晰的印象,文章也显得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