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梳理探究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 梳理探究》优秀教案

【评价任务】

1.完成课堂活动一(检测目标1)

2.完成课堂活动二(检测目标2)

3.完成课堂活动三(检测目标3)

【学习过程】

课堂活动一:链接阅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材料一: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一个过程。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它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在一年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不仅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内在于其中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于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02版)

思考并概括: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主要是什么?

课堂活动二:精读——夏至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到底有多重视冬至?

皇家祭天民间拜祖,各行各业必须停业放假

民谚有言:“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认为“冬至”意味着冬天的真正来临。而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全年阴阳以夏至、冬至为期,冬至日至夏至日为阳,反之为阴,冬至后昼渐长,夜渐短,意味着阳气逐渐回升。也就是说,冬至虽为冬天来临,却是阴极阳生的标志,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冬至节气十分重视。

从汉代起,冬至就是国家的重大节日,清朝顾禄所著《清嘉录》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朝时期又称冬至为“冬节”,官府在冬至日要举行“贺冬”仪式,社会上流则行“拜冬”之礼。据《后汉书》所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日,朝廷例行放假、商旅停业,举国休息。即使是明初百废待举、政务繁冗之时,太祖朱元璋还是规定一年有三天假期,即元旦、万寿节(皇帝生日)与冬至,冬至节日能与元旦、万寿节比肩,其意义可见一斑。

在古代,最高级别的祈祷仪式通常是皇帝亲自举行的祭天礼,这种祭天仪式往往于每年冬至日举行,皇帝则代表苍生向上天祈求来年安泰、万物丰收。在正式的冬至祭天典礼前,朝廷各部门会进行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涉及到择日、斋戒、习仪、告庙、有司陈设等,其中祭祀日期与时间更是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比如太史令、钦天监等。皇帝确定具体日期后,再由有司遍告天下百姓。此后就是繁杂的省牲活动,以明初为例,大祀前一月朔日,皇帝会亲自驾临牺牲所省牲,而后每天都会派遣大臣前往视察,中小祀则由朝廷重员代为行礼;告庙则是皇帝祭天后,前去祖庙请祖宗牌位配祀。

冬至祭天的习俗兴盛于唐宋,明清两朝统治者对其更为尊崇,流传至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了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即“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两者都是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从阴阳理论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看,古人还形成了一个极有意思的冬至习俗——“悬土炭”,在冬(夏)至来临前三日,人们会悬挂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使得土、炭两边轻重平衡。到冬至日时,阳气增加,炭所在托盘增重;夏至日时,阴气增加,土所在托盘变重。这一做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在于两物的吸水与否罢了。

思考:

1、传统冬至,为何要举行皇帝祭天和民间祭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