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苏教版写作(选修)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苏教版写作(选修)语文《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优秀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记叙文写作中“兴波澜”的常用技巧;

2.在记叙文写作中熟练运用技巧,写出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发现记叙文写作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上记叙文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高考语文考场中,议论类文章几乎一统天下,相似的立意,相同的结构,使阅卷老师大增“审美疲劳”。写记叙文的少,写得好的记叙文更是鲜见。而在为数极少的记叙类文章中,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真正写得好的少之又少。

记叙类文章可以写得“好看”一点的方法有很多,如构思奇特、选材独特、描写细腻、感悟深刻等,其中一个重要的而且极易掌握的写作技巧是叙事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写记叙类文章尤其讲究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尺水兴波,这样的文章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在考场上摆脱平庸,获得高分。

二、佳作例析

(江苏卷“智慧”佳作品读)   鸡 婆

几年前,我们村里掀起一股“葡萄热”。大多数人家沿着村里的一条河,种起了葡萄,多则上百亩,少则数十亩。靠着好水、好地,人人都盼望着能发笔财。于是,不用招呼,一家老小全忙活开了。东头的王阿婆家也不例外。

但是,跟别家不同的是:人人都一门心思侍候葡萄,恨不得一人当两人用,王阿婆却养起了数十只鸡。放假回家的我,曾听伯伯背地里议论:“等葡萄熟了,谁还在乎那几只鸡啊?真是脑袋不开化的讷老人!”据说,王阿婆的家人也十分不解,儿媳妇还为此与她闹僵:放着大钱不赚,偏偏侍弄那几只鸡!所以,背地里,家家都护起了自家的园子,生怕鸡啄了宝贝疙瘩葡萄秧。没多久,大伙儿还偷偷送了她一个绰号:讷脑袋的鸡婆!

开春了。虽然头年里葡萄不结果,但还是抽出了嫩绿的芽儿。亮晶晶的阳光迸溅到有如翡翠的嫩芽上,照亮了常年只与黄土打交道的庄稼人的眼。他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天愈暖,家家愈忙活:修芽儿,绑枝,扎架,全都干得高高兴兴,热火朝天。至于那不时传来的鸡鸣,则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笑话鸡婆的愚讷。

漫长的等待期过去了,葡萄枝开始回报庄稼人对它的照料:长了密密的叶子,开始结起一颗颗如同绿玛瑙的小圆果。这可喜坏了庄稼人,也忙坏了庄稼人,施肥,打药,除草,一样也不能少哇。只是奇怪的是,鸡婆那成天唠叨着的儿媳,又重新对婆婆毕恭毕敬起来。不过,大伙儿都没心思关注这些事啦。

葡萄成熟了。但人们怎么瞧怎么不对劲,为啥收葡萄的人都往鸡婆家跑?蹭过去瞧瞧,还是不对劲,为啥她家的葡萄看上去比自家大,尝一尝竟比自家的甜?难道傻人有傻福?

王家人喜得合不拢嘴,为啥?就因为自家并未花什么钱用在农药、肥料上。虫在哪里?鸡肚子里!草呢?鸡也啄了!肥料呢?你说鸡粪中不中?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改变了对鸡婆的看法,并为自己当初的暗嘲而不是滋味。

鸡婆依然讷讷的,偶尔自言自语一句:“用心呀,得用心呀……”

望着王家映满明亮亮阳光的葡萄,一粒一粒,皆如发黑的紫水晶,争先恐后地露出厚实肥壮的叶子,乡亲们不禁感慨:原来鸡婆脑袋真灵啊!

【点评】1.藏“智”于“讷”,构思精妙。这篇小小说所言故事的内核其实并不复杂,村里掀起种“葡萄热”,家家都种,大家都按部就班忙得不亦乐乎,唯独王阿婆却养起了鸡,众人在嘲笑其“愚讷”。过后却发现,这个“鸡婆”“脑袋真灵”。表面上的一时不被众人认可的所谓“愚讷”,恰恰潜藏着贴近生活本真的“大智慧”,用老婆婆的话说就是“用心呀,得用心呀”。简单的故事情节,显示出考生构思的精妙与独到。

2.巧设波澜,文势跌宕。文章长于设置波澜,先抑后扬。前半部分写众人对老婆婆一次次地嘲讽,以至于还给她起绰号;就连她的家人也不解,儿媳妇竟然还与她闹僵。展读至此,读者也不知这位老婆婆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先是在众人“喜坏”了、“忙坏”了的时候,儿媳妇却“对婆婆毕恭毕敬起来”,接着是众人感觉出了多方面的“不对劲”,最终“恍然大悟”,感慨不已。小说的主题便在这一抑一扬之中不言自明,妙趣横生,令人感佩。

三、技法指要

(一)、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在结尾都使用了这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