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0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品课教案

一、教学理念

1.落实育人目标。历史教学应该从“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素养,树立核心价值。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把历史学习所得与国家民族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课堂教学时一定是围绕学生来展开,学生在这节课中必备知识是否掌握,关键能力是否提高,学科素养是否提升,核心价值是否彰显。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书匠为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要变执教者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教师要变管理者为组织者,最大限度地组织学习资源,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合作探究与体验学习。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是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的第一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变和劳作方式:第一个方面讲的是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包括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和古代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第二个方面讲的是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典型劳作方式: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无论是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还是劳作方式的内容,课本编排时都是中国西方同时阐述,以中国的内容为主,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的发展。本课教材内容对生产工具变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阐述较少,上课时根据学情补充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本课在选择性必修2模块第二单元中是整个人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演变的开始阶段,是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六课《科技革命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历史脉络,梳理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节课最重要的是为后面两节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生产工具是反应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整个单元都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展开,同时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完成了历史必修课程后,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进行选择性修习的学生。学生在学习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后对基本的历史史实、关键的历史能力、历史学科素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所以在这节课学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基本历史史实,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此时的学生是有升学需求的,所以在基础知识掌握之上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此时学生因选择了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对历史学习兴趣较浓但理论知识欠缺,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知识,这节课设计中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目标

1、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厘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2、对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3、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是了解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变化,这节课阐述古代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是梳理单元线索的一部分内容。课本在阐述古代生产工具变化和劳作时把更多的内容放到了中国古代上,对西方的相关内容阐述较少,在学习时也可按照课本内容,多学习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西方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能力迁移的内容解决。再对照课标要求,可以确定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与主要劳作方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是组成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生产工具变化带来劳作方式变化,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变革,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可以通过特定时空下具体案例的分析,如分析中国战国时铁农具使用促进社会转型,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变化不大所以落后于西方。让学生感受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六、教学设计思路

1.整合,化繁为简。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明显的时间分期,处理本课内容时我按照生产工具的变革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来阐述,将中国与西方均纳入到一个时序之中,既能体现纵向的发展演变,也能横向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比较,深化理解。中西对比,相同时序下不同地区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比,突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生产工具不同带来劳作方式的差异。古代中国不同时段对比,选取战国时期和清中后期(1800前后)这两个典型的时间点,补充材料,学生从中看出生产工具进步就会引发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导致政治、思想文化等整个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生产工具落后就会导致国家全面落后,社会不能成功转型,落后于时代潮流,就会被动挨打。进而得出认识: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3.回归,凸显价值。理解了生产工具的作用后,从历史到现实,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启示,思考中国怎样做才能由迟滞落后到风骚独领,发挥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也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