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美术教材同步人美版《书法》第十一课 笔奇意纵 气逸神飞--草书书写指导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书法》《第十一课 笔奇意纵 气逸神飞--草书书写指导》优秀ppt课件

2、行书 楷书快写、便产生了行书。行书史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书体。相传行书为刘德升所创,其实刘是汉朝写行书的一位名家。行书近楷近草,书写便捷,甚为实用。

二 魏晋的行草书

魏晋时期,儒学衰落,玄学大畅,道教、佛教相继昌盛,为文艺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玄学以“法自然”为旨要,使人们的精神得以解放,思想空前活跃,追求人各自有渐成风尚。期间,一批崇尚“通脱”、放浪形骸的士子们,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寄情山林,标榜清高,雅好清淡,显示出超然不群,徜徉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晋尚“韵”的书风。

1、西晋 索靖(239一303),《月仪帖》并不是真正的书信尺牍,它只不过是书信尺牍的范本。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书信往来,为了显示本人或家族的良好教养,在写信方面形成追求辞令典雅,重视仪礼,文风高妙的一种追求,这种程式化的写信的“范文”被称为“书仪”。索靖的《月仪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非索靖真笔,现代考据对其产生怀疑。但仍不妨后人对此作的喜爱。

陆机(261-303),西晋时期的草书尺牍墨迹,只有陆机《平复帖》保存下来了。《平复帖》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而且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迹。此帖保留了浓厚的古代章草的笔意,点画厚重质朴,有隶草遗意,结构简洁率真,古拙而萧散。

2、东晋

“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影响了自他之后的整个书法史。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的行草书被世人视为学书的典范。可惜现在已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较为著名,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图2-2.2)、《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后世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王羲之的影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鸭头丸帖》(图2-2.3)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其草书名作《中秋帖》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米芾的仿拟之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游玩、雅集时写的一篇文章。此文神清骨秀、点画遒丽、行气流畅,风格妍美流便。同时,《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王珣(349—400),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祖父王导、父王恰叔父王羲之均精于书法。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在王氏一门中,王珣的《伯远帖》(图2-2.4)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东晋一代的神采奕奕的尚韵书风,那种审美理想和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隋、唐、五代的行草书

1、隋代

隋代行草书家主要有僧智永。智永,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江东佛寺,各施一本。由此可见智永研习先辈遗迹,其精熟可想而知。传世《千字文》墨迹本系唐摹本,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净,气息淳雅,应当是智永临摹王羲之手迹。

2、唐代

有唐一代,由于李世民的喜好,王羲之的行书受到来自朝野的共同追捧,研习王字,蔚然成风。出现了像颜真卿、陆柬之、李邕、杜牧等一代行书大家。草书在唐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唐代的草书较以往的草书更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尤其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无拘无束、纵情恣性,把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地。张旭、怀素、贺知章被称为“唐草三杰”。

欧阳询(557一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以楷书名,其行书以《梦奠帖》为最佳。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

李邕(678—747),唐玄宗时封为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其行楷书平中见奇,优游不迫,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是也。其书法从二王入手,善于吸取和创新。李后主曾评价其书法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承二王,并能去其柔美,呈阳刚之骨,充分写出了行书线条的遒劲。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颜真卿(709—784或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体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许多名家多是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颜真卿行草书墨迹,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其中《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外还有《刘中使帖》(图2-3.3)、《湖州帖》、《送刘太冲》等。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人称“张长史”。张旭的草书,彻底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纵横跌宕,如《肚痛帖》、《古诗四帖》等皆是,遂有“颠张”、“草圣”之誉。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其书艺纵逸奔放、惊世骇俗,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终年帖》、《冠军帖》等。

怀素(737—?),字藏真,旧说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相传他将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尝广种芭蕉,用蕉叶书写书法。喜欢饮酒,醉而狂书,时人称其为“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名。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无心修禅,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

怀素草书,下笔连绵不绝,纵横不群,手笔迅疾,心情迫遽,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极富艺术感染力。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主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馀意,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此外还有《清净经》、《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四十二章经》等。

张旭、怀素的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都喜欢饮酒后乘兴作书,在书法史上被称为“颠张醉素”。旭素之外,唐代还有高闲等僧人在草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