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磬,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磬是用石头磨制的;钟是由饶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 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千支表”,

D. 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中水手。

3. 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B. 本文先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从而自己亲自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表现了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

C.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苏轼自己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D.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先是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实地考察先是鸟声让人惊恐欲归,继而一转发现石钟山得名的水声。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4. 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故?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下载Word版试题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C   

4. (1)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这是完整的时间状语,应该断在一起,排除AC;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长子迈”作主语,“赴”作谓语,“饶之德兴尉”偏正短语作宾语,地点+官职,独立句子;“送之至湖口”,兼语短语作谓语,承前省略号主语“余”,独立句子,排除D。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就有多个年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错误。正面直接表现,并非侧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然,形容词词尾;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所在皆是也,判断句;是,这样;何故,什么缘故。

(2)方,正;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于,从;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点睛】文言文阅读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录入时间:2021-03-15 1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