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无沮善·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沮善

苏轼

昔者先王之为天下,必使天下欣欣然常有无穷之心,力行不倦,而无自弃之意。夫惟自弃之人,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是以圣人畏之,设为高位重禄以待能者,使天下皆得踊跃自奋,扳援而来,惟其才之不逮,力之不足,是以终不能至于其间,而非圣人塞其门、绝其途也。夫然,故一介之贱吏,闾阎之匹夫,莫不奔走于善,至于老死而不知休息,此圣人以术驱之也。

天下苟有甚恶而不可忍也,圣人既已绝之,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此非独不仁也,以为既已绝之,彼将一旦肆其愤毒,以残害吾民。是故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以无所望之人,而责其为善;以无所爱惜之人,而求其不为恶,又付之以人民,则天下知其不可也。世之贤者,何常之有?或出于贾竖贱人,甚者至于盗贼,往往而是。而儒生贵族,世之所望为君子者,或至于放肆不轨,小民之不若。圣人知其然,是故不逆定于其始进之时,而徐观其所试之效,使天下无必得之由,亦无必不可得之道,天下知其不可以必得也,然后勉强于功名而不敢侥幸,知其不至于必不可得而可勉也,然后有以自慰其心,久而不懈。嗟夫!圣人之所以鼓舞天下,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此其为术欤?

后之为政者则不然。与人以必得,而绝人以必不可得。此其意以为进贤而退不肖。然天下之弊,莫甚于此。今夫制策之及等,进士之高第,皆以一日之间,而决取终身之富贵。此虽一时之文辞,而未知其临事之否,则其用之不已太遽乎!

天下有用人而绝之者三。州县之更,苟非有大过而不可复用,则其他犯法,皆可使竭力为善以自赎。而今世之法,一陷于罪戾,则终身不迁,使之不自聊赖,而疾视其民,肆意妄行而无所顾惜。此其初未必小人也,不幸而陷于其中,途穷而无所入,则遂以自弃。府史贱吏,为国者知其不可也,是故岁久则补以外官。以其所从来之卑也,而限其所至,则其中虽有出群之才,终亦不得齿于士大夫之列。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惟富之求,此其势然也。如是,则虽至于鞭笞戮辱,而不足以禁其贪。故夫此二者,不可以遂弃,则宜有以少假之也。入赀而仕者,皆得补都县之吏,彼知其终不得迁,亦将其一时之欲,无所不至。夫此,诚不可以迁也,则是用之之过而已。臣故曰: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此三者之谓也。

(有删节)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设为高位重禄以待能者     待:等待

B. 则屏之远方               屏:抑制

C. 彼将一旦肆其愤毒         肆:发泄

D. 终亦不得齿于士大夫之列   齿:排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 又付之以人民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

D. 绝之则不用                   位卑则足羞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用设置高位重禄的方法驱使天下人争先恐后朝“善”目标前行,力行不倦,即使达不到目标,也只怪责自己才学不足,作者认为这是驭人的好方法。

B. 作者认为,官吏一旦自弃则势必殃及百姓,危害深重,尤其是那些儒生贵族更甚,所以朝廷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不可以出身而论,当以治理政事能力为据。

C. 作者认为任用官吏上的三种结果:州县之吏的自弃,府史贱吏的贪婪,入赀而仕者的逞欲,皆是“用人而绝之”之故,由此暗含对当时治国者的委婉告诫。

D. 此策论,作者扣住“用人”这一论点,巧妙地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层层剖析,水到聚成地得出放弃或任用官员二者只取其一的结论,发人深思。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儒生贵族,世之所望为君子者,或至于放肆不轨,小民之不若。

(2)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惟富之求,此其势然也。

下载Word版试题
《无沮善·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D   

4. 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5. (1)而被世人看作是君子的儒生和贵族,有的到放纵不羁违法乱纪的地步,连寻常百姓都不如。

(2)人们为官(出仕),是将以此得到显贵,(如果)贵得不到,那么将只去求财富,这情势是必然的。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B项,句意是:就把他们排斥在边远地区之外。屏:排除,除去。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句中语气词/表判断;

B项,介词,用/介词,凭借;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项,副词,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D项,“巧妙地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错误,文中只有对比论证,没有比喻论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弃绝他们之后,又要重新起用他们,就等于把他们向不善的境地驱赶,而且又提供他们做坏事的方便。没有任何希望了而做好事,什么也不爱惜了而不去做坏事,这样的人,天下或许只有一个而已。

“既已绝之”“又复用之”两句中,“之”是宾语,应在其后断开;“而又假之以其具也”中,“而”表递进,其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句式基本相同,应分别断开,且“者”意思是“……的人”,应在其后断开;“而已矣”中“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

故本句断句为: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而被世人看作是君子的儒生和贵族,有的到放纵不羁违法乱纪的地步,连寻常百姓都不如。关键词:“世之所望为君子”定语后置句;放肆,放纵不羁;不轨,违法乱纪;“小民之不若”,宾语前置。

(2)人们为官(出仕),是将以此得到显贵,(如果)贵得不到,那么将只去求财富,这情势是必然的。关键词:“夫人”古今异义词,“夫”引起下文议论,人,人们;“惟富之求”,宾语前置句;势,情势。

【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

过去先辈君主治理天下,必然让天下人都欣然地保有无穷的心力,努力做事,不知疲倦,而没有自暴自弃的念头。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做起坏事来是非常有害而难以解救的。因此圣人害怕这样的事发生,设置了高官厚禄对待那些有能力的人。这就使得天下人都踊跃向上,自图奋发,努力攀援而来。除非他才学不济,能力不够、因此才会终究不能身其中,而不是圣人关闭他们博取功名的大门,断绝他们进身的通途这样一来,即使一个低级官吏或是里巷中的一个平民,也没有不为向善而东奔西走,到了老死也不知疲倦,这是圣人以策略驱使他们的缘故。

天下如果有非常奸恶、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圣人在弃绝他们之后,就把他们排斥在边远地区之外,终身不与他们为伍。这并非只对他们不讲仁义,而是认为既然已经弃绝了他们,如果他们有朝一日发泄自己的忿恨怨毒,就会残害百姓。因此弃绝了他们就不要再任用他们了,如果要任用他们就不要弃绝他们。弃绝他们之后,又要重新起用他们,就等于把他们向不善的境地驱赶,而且又提供他们做坏事的方便。没有任何希望了而做好事,什么也不爱惜了而不去做坏事,这样的人,天下或许只有一个而已。对于没有任何希望的人,要求他做好事,对于什么也不再爱惜的人要求他不做坏事,而且还以此来要求百姓,则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世上的贤者怎么会常有呢?有的出于商贾平民低贱之人当中,有的甚至出于盗贼当中,这样的事常常发生。而被世人们看作是君子的儒生和贵族,有的放纵不羁连寻常百姓都不如。圣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并不在他们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预先做出决定,而是慢慢观察试用他们的成效,使天下人没有必得官禄的理由也没有必然得不到的道理。天下人知道官禄不可能是必得的,然后就会努力追求功名,不敢有幸的想法;知道官禄不至于必然得不到,然后才能勉励他们,时间长了也不会懈怠。唉!圣人之所以能鼓励天下的人心,天下人在不知不觉中日渐被教化,不就是因为这个策略吗?

后世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给人以必得官禄的承诺,而以必不可得来断绝人们的进取之心。他们的本意是认为这样可以招纳贤才后退无能之人。然而天下的弊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如今制策合格、进士考试名列前茅,都在一日之间得到,从而决定了他终身的富贵。这只是一时写下的文词,却不知道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大小因此任用他,岂不是太快了吗?

天下任用人而又弃绝他有三种情况。州县的官吏中如果不是犯了重大过失而不再起用,犯有其他过失的都应该让他们努力做善事赎罪。而如今的法令是一旦他们陷于罪过,就终身不再升迁,这就使得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了,因而仇视他们的百姓,任意胡作非为,没有什么顾惜的地方。他们起初也未必是小人,不幸陷身于罪过,无路可走,则终于因此而自暴自弃。府史那样的小官吏,是治国的人明知不可缺少的,因此年岁久了就让他们补任外官。因为他们出身低微,就限制了他们所能达到的官阶则他们中即使有出众的人才,也终究不能被士大夫们所接纳。人们进身于仕途,是希望以此得到显贵,如果没有得到显贵就到了极限,他们就会只去追求财富了,这是必然的形势。这样一来,即使鞭打受刑的耻辱也不足以禁止他们的贪欲。因此对于这二者,如果不能随便弃绝,就应当设法给他们一些机会。那些交纳钱财做官的,虽然都得以补任郡县中的官吏,但他们知道自己终究不会得到升迁,也将逞一时的欲望,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这些人到了这地步,的确是不能升迁的,只是使用他们本身的过失。因此我认为:既然弃绝了就不要再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不要再弃绝。指的也就是以上三者。

录入时间:2021-03-16 09: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