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师说·韩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D. 君子不齿          不齿:羞与为伍,看不起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 选文第二段作者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以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作者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 作者认为当下缺少从师风尚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够,二是学生不尊师。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下载Word版试题
《师说·韩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D   

4. (1)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之,代词,道理。

③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乎,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比。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一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够”错,原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身:自身;耻:以……为耻;惑:矣:形容词,糊涂。

(2)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羞:羞耻;盛:势盛位高的人;谀:谄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录入时间:2021-03-21 09: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