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天行者·刘醒龙》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拨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键,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⑪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⑫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⑬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余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⑭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⑮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⑯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⑰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⑱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夜里有人捎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⑲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⑳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㉑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㉒“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㉓邓有米插嘴说:“还希望我们几个都能从代课教师早点转成正式教师。”

㉔张英才的情绪被这句话破坏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四小节描绘太阳落山“无可奈何”,“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寓情于景,展现出界岭这样偏远地界的自然风光,也蕴含着难以回避的苦涩。

B. 小说中张英才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曲子欢快些才好听,并且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都不理睬,明显表现出对新来者的排斥。

C. 节选结尾处邓有米插嘴希望都能早点转成正式教师,由关心学生转移到对自身处境的关切,破坏了神圣感,不合时宜,但表达了心声,点出了几位教师内心的隐痛。

D. 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一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笔触细腻。“乡教育站”、“代课教师”等词语很有年代感。

2. 请以余校长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 小说既写到降国旗的场景,又写到升国旗的场景,请分析其作用。

下载Word版试题
《天行者·刘醒龙》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1)欲扬先抑。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跑到教室,表现出余校长做事不够周全,使后文余校长严肃庄重、爱国爱生的形象更为突出,更加饱满。(2)言行描写。余校长给学生整理破褂子,亲自升降国旗,为学生退学伤感,体现了他对学生深沉的爱。(3)侧面烘托。学生们降旗后拥着余校长、叶萌退学时劝慰余校长,可见余校长教导有方、深受爱戴。   

3. (1)渲染了庄严的氛围,展现了界岭小学在艰难生活中的精神坚守。(2)师生郑重地参加升降国旗仪式,便于人物形象的集中展现。(3)写出了张英才的心理变化,在情感上与这块贫穷的土地逐渐靠近。(4)为下文叶萌无奈退学依然会每天唱国歌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明显表现出对新来者的排斥”说法有误。不理睬并不是因为排斥张英才,笛声不够欢快是长时间形成的统一,是自我心情的外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要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塑造人物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是如何体现该手法的;最后点出该手法的作用、效果,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小说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手法:直接(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其他人物或环境的衬托,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其它手法(修辞手法、白描、欲扬先抑等)。

首先,审读题干时注意提示信息“以余校长为例”;然后,阅读文本找出直接或间接描写余校长的内容,明确其手法。从整体上看,文中写俞校长先写“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后文再写他严肃庄重的带领学生升国旗。从让人感觉懈怠、粗疏到热爱国家,关心学生,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文中写俞校长带领学生升国旗是直接的言行描写,“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是动作细节,说到辍学学生“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是动作描写,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之情。“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和“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是写余校长的教育效果,属侧面描写,衬托俞校长是教育有方、深受爱戴的好校长。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场景描写也就是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主要作用有: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渲染气氛,交代背景;引出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情感等。解答本题,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分析把握场景特点及其作用;最后整理答案,组织语言作答。

首先,分析文中升降国旗的场景描写,听到余校长的哨声“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可以看出升降国旗的郑重和严肃。在落后的山区学校教育中,这样的场景描写自然更能突出让人敬重的校长、老师和感人的孩子们的形象。其次,“用笛子吹奏国歌”的老师,每天自愿迎着晨风参加升旗的学生,营造了庄严的氛围;同时响亮的国歌声中融入的是一种爱国精神的坚守。还有,文中写道“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他很感动地说”,可以看出升降国旗的场景描写引起了张英才的心理变化,这也表明他内心所受的触动正使他从情感上走近大山。此外,从情节发展上来看,为后文写“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提供依据。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录入时间:2021-02-02 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