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伊吕论·宋·石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①⑤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⑧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 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 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 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 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5.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6. 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① 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

② 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下载Word版试题
《伊吕论·宋·石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C   

4.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5. ①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②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6. 示例:①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②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正如文中的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含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然伊尹卒不得见听”的意思是: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纳。其中“见”表被动,所以④错误。

“商之社未迁矣”的意思是:商朝(也许)不会灭亡。其中“迁”是“灭亡”的意思,所以⑧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D项,“晏安”的意思是“安乐、安定”,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的意思应该是:安乐地坐在磻溪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选项A,错在“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选项B,“同道同功”错误,应该是“功同异道”;

选项D,错在无惋惜之情。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赋分点:“向若”,假如;“克”,能够;“殄”,灭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

依据“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等内容可知,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依据“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可知,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6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孔子说:“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强调以君臣之礼为准绳,来侍奉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不主张臣对君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意思是: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强调从政为官要忠诚和勤谨的问题。身居官位,则要始终如一,不要懒散,懈怠政事。执行君令时,要以忠信,竭心尽力而为。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强调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解读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及短文含义进行作答。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对文本中体现出的“伊尹”的“忠”有所理解,比如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即使君无道、国将亡,也要保全国家和百姓。然后结合文本和所选句子进行综合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桀的不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够惠及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投靠桀。(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又)返回投靠汤。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要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思泽(就是)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伊尹)又怎么会往来不定,(难道)圣人看不透彻吗?我认为圣人急于解百姓(于危之中),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行为高尚,没有什么比得上五次投靠桀(这件事)了。

(2)人们将“伊,吕”并称,认为他们的志向道求相近、为臣之心一致并且功劳相同,我认为伊、吕的功劳相同,他们的志向追求、他们的为臣之心却不同。(如果)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背弃君主,不会因为因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五次前去投靠(君主),拜见君主,(向君主)进言,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使)国家不灭亡,使夏朝不灭亡,(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于是背弃国家,安闲地坐在磻溪边,很心看着君主不行正道,等待国家天亡,这是吕望的为臣之心。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纳,桀最终不能懂得正道,夏朝最终不能保存,(伊尹)最终投靠了汤,放逐桀灭掉夏朝。(伊尹)最初投靠桀,但是桀(并)不听信(他),(伊尹)不忍心(让)百姓处于困境,这之后投奔了汤,(伊尹的行为)符合君子进退的道义。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放圣人,夏朝也不会灭亡。吕望的为臣之心哪到得了这种程度?君主在高位凶恶残酷,百姓在低位困苦不堪,国家的运势一天天地衰落,(他)不立即前去劝说君主,挽救百姓,延续国运,(却)直接投奔了文王,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的为臣之心,吕望的志向比不上伊尹志向的万分之一。王(如果能)后悔自己行为、有改正过失的心理,让吕望担任太公,消除恶念改过从善,商朝(也许)不会灭亡。吕望没有(为此)奔走一次(实在)太可惜了。

录入时间:2021-04-02 09: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