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读孟子·恽敬》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孟子》

恽敬

真西山先生因《史记》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遂以七篇之言一一比之《中庸》,此宋儒之勤也。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敬观《中膚》求端于天命,其终篇所言,皆性道教也,至末章始要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子思之言,盖圣人之至极,天地以合,万物以成,与异端所言本不同,然至此则性道教无可言,而归之命,命无可言,而归之天,天 无 可 言 而 归 之 无 声 无 臭 矣 后 人 复 附益 之 何 怪 异 端 之 扬 其 波 而 他 流 煽 其 焰 而 旁 烛 哉!《孟子》七篇,未尝一言及之者,盖不敢导其波之窦而投其焰之薪也。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孟子》《中庸》、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 根据材料,概括研究《孟子》渊源的正确做法。

下载Word版试题
《读孟子·恽敬》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天无可言/而归之无声无臭矣/后人复附益之/何怪异端之扬其波/而他流煽其焰而旁烛哉!   

2.     (1). 《大学》    (2). 论语   

3. 探寻大致的源头:不可一一比照发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先根据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再结合句式来看,前面说“命无可言,而归之天”,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看,后面应断为“天无可言”“而归之无声无臭矣”;接着从语法的角度来看,“附益”意思是“附会夸大”,宾语是“之”,主语是“后人”,主谓宾俱全,句子结构完整,且“异端之扬其波”和“他流煽其焰”结构又一致,故在“附益之”和“何怪”之间断开,“扬其波”何“而他流”之间断开。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工作。从题干来看,题干考查的是四书,已经给出了《孟子》和《中庸》,考生只需要填写出另外两部就可以了。另外两部为《大学》《论语》。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研究《孟子》渊源的正确做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作者对研究《孟子》渊源一些做法的评价,根据这些评价概括出正确的做法。如对于真西山先生的做法,作者认为“因《史记》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遂以七篇之言一一比之《中庸》,此宋儒之勤也。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这段话是说“根据《史记》,说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就把他的七篇文章跟《中庸》一一比照,这是宋代儒学致力研究的内容。虽然如此,圣贤的学问,有了出处(渊源)就可以了”,由“虽然……”可知,研究《孟子》的渊源没有必要一一比照,有了出处就可以了,即探寻大致的源头。

【点睛】译文:

真西山(德秀)先生根据《史记》,说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就把他的七篇文章跟《中庸》一一比照,这是宋代儒学致力研究的内容。虽然如此,圣贤的学问,有了出处(渊源)就可以了。我看《中庸》,是从天命寻求事物的起源,整篇文章所说的,都是人性、道德与教化,到了篇末才概括道:“上天行事,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达到了极致。”子思的言论,大概达到了圣人之言的极点,天地万物因之而合为一体,与其它的学说根本不同,然而到他这里,人性、道德、教化无法言说,就只能归结为命;命无法言说,就只能归结为天;天无法言说,就归结为没有声音气味了。后人又在此基础上附会夸大,也难怪其它的学说能够扬起波涛,其它的流派能够燃起火焰而普照天地啊!《孟子》七篇,没有一句话说过这种思想的,大概是因为不敢再将波涛引入洞穴、不敢再在火焰上投入柴草吧。

录入时间:2021-04-12 09: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