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六成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天下属性的认定决定了他们对天下的态度。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则认为,要想使人及其栖居的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必须诉诸圣王之治和人文教化。换言之,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儒家述史模式下的圣王语系体现的是人文再造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述史模式中,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古圣先王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比如在《易传・系辞下》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中,伏羲氏是人文始祖,他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将无序的自然图式化。此后,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以此为背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以着装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以服饰差异对人类群体进行职业、等级划分。据此可以看到,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尧、舜,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如果我们认同儒家以文明为美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进程也必然是向美生成的过程。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则必然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这一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儒家崇尚“礼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文实践。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接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原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天下观强调自然向人文的生成,与道家及阴阳家的自然性的审美体系不同。

B. 神农氏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

C. 儒家的人文实践以其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首先是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要求圣王和士人做出种种努力。

D. 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种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儒家与道家、阴阳家的天下观的差异比较,进而提出观点。

B. 文章以《易传》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为例,说明了伏羲、黄帝等古圣先王在儒家“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C. 在论证儒家“礼乐”之美影响其人文实践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文章论证严密,分析说理既层层深入,又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 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C. 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D. 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彰显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下载Word版试题
《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六成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错误,原文中“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只能体现从自然到人工的过程;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才能体现“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错误,由原文“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可知,作者运用了引言进行论证,类比论证的手法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A项,“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错误,由原文第一段“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的天下观……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可知,原文只是提及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存在差异,而并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于文无据。故A项错误。

C项,“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可知,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是“个体心性的诚敬”而不是“礼和乐”。故C项错误。

D项,“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可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高远目标”,且不是“必将实现”而是“永远的待完成状态”。故D项错误。

故选B。

录入时间:2021-05-05 09: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