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吴玉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的记忆。它对于建构国家认同、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表征了一个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人们能形成对于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相反,失去共同历史记忆,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现代性和全球化分别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客观地说,人们的历史记忆正面临着来自这两个维度的挑战。

现代性表征着与传统不同的特征和精神气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使得家庭、村落、邻里、社区等共同体相对式微,传统权威受到解构,并对传统文化构成挑战,在文化标准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诸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颇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文化遗产的消失严重影响到历史记忆的传承,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日益深入,人们出于工作学习或旅游的需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获得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不同国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集体记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他国的历史记忆可以便捷地进入本国国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其原有的历史记忆造成冲击。当人们习惯于从跨民族、跨国家的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时,也在进行着跨民族,跨国家的身份建构,这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造成某种程度的分散效应。

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功能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应积极应对目前的挑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田。加强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物价值,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其次,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实践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叙事立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要警惕打着“全球史”旗号却以西方中心主义书写历史的做法。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摘编自吴玉军《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记忆建立国家认同,增强国民归属感。

B.中华民族拥有共同历史记忆,因此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

C.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正面临挑战。

D.为了增进国家认同,有必要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华民族“易代修史”为例论证了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

B.文章从现代性和全球化两个维度阐述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面临着挑战。

C.文章以现实挑战为前提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民族叙事立场的措施。

D.文章先论证历史记忆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功能,而后分析历史记忆面临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连续的历史,国民就不可能拥有国家认同与共同的归属感。

B.每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传统文化的衰亡。

C.英国人书写的历史是站在人类世界的视角,因此英国的历史更具人类的共性。

D.以西方的维度认识自己的历史,这对于国人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身份不利。

下载Word版试题
《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吴玉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错,原文是“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语是“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文中无据;联系现实考虑中国在五千年间也没有始终保持凝聚力,有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时。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答题方法: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充分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鲜明地突出观点。

A项,“易代修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方式,不是“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的例证。信息在第二自然段中间“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可见“易代修史”证明的仅是历史的重要性。起“建构国家认同”作用的是“历史记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的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A项,强加逻辑,没有必然性。原文是“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我们的历史并非连续的,也有断档,但一样有“国家认同与共同的归属感”。选项表述绝对。

B项,“都会面临”表述错误。原文是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的前提下论述的。“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若做到对传统文化保护,也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衰亡”。选项表述绝对。

C项,“站在人类世界的视角,因此”错误。英国人书写的历史也应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同时前后分句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故选D。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录入时间:2021-02-07 11: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