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祝福·鲁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样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1. 简要分析画横线语段的作用。

2.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简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

下载Word版试题
《祝福·鲁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①过渡段,承上启下,②在内容上转到对样林嫂半生事迹的叙述,③叙述顺序上由倒叙转为顺叙。   

2. ①“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对祥林嫂悲剧台运充满同情,对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不满的知识分子。②“我”观察和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故事。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叙述更真实可信。   

3. ①运用了反语〔反讽) 的手法。意思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死去,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还都不错。②表达了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和黑暗残酷的社会的批判。   

4. ①从“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可知她守寡,生活困顿,精神不好;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知她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②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她暂时摆脱了婆婆家的压迫,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题干是“简要分析画横线语段的作用。”,题目要求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然后结合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内容上,是说“我”把样林嫂半生事迹联成一片,上文写祥林嫂的死,下文叙述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结构上本段位于文章第八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问要求分析“我”的形象,第二问要求分析“我”在文中作用。第一问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从人物身份、职业及各种细节入手,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通过“我”语言、心理描写来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至于第二问“我”的作用,则是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作用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本文借“我”揭示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答题时注意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类型题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题干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进行分析,“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死去,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还都不错。可知这一句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再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可知这句话表达了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和黑暗残酷的社会的批判的思想感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简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到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的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而原因无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本题主要结合肖像描写的语句,初次“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可知她守寡,生活困顿,精神不好;后来“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她在婆婆家的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这样可归纳祥林嫂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她暂时摆脱了婆婆家的压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结尾的作用,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录入时间:2021-04-24 09: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