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南方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 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 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3. 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下载Word版试题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南方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①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②城市管网建设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③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④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理解不全面。从原文看,“功能不仅仅是下雨时积存与渗透,还包括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需逐一比对分析。B项正确,现有的不妥做法是指“假使都像有些地方钱花出去了不问效果”;A项表述不当。材料一介绍原因并没有结合详实的数据,属移花接木。C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的原文是“仅依靠市政管网排水已是杯水车薪”,材料二的原文是“把排水作为主要问题,治标不治本”,并不是说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选项属于过分解读。D项,“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表述有误,我国只是启动了建设试点,370个城市也只是提出了专项规划,并不是全面启动建设。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材料一主要是讲城市内涝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根据材料一中“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由此可以概括出: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根据材料二“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可以概括出:城市管网建设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材料三“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由此概括出: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由此可以概括出: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录入时间:2021-05-21 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