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文坛祭酒[注]余光中·张昌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坛祭酒[注]余光中

张昌华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诗人如是说。

余光中记忆深处的铁轨上的第一颗铆钉,当是九九重阳节。“谁言秋色不如春,没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两千年来绵延不绝,典出何处?据余光中考,源之《续齐谐记》中记录了一个家族为避灾祸,盛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的故事,一个美丽而哀怨的传说。

1928年的重阳节,美丽的少妇孙秀君偕同亲友攀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动了胎气,次日凌晨产一男丁。族人命名“光中”,“光耀中华”之意。母难,令余光中的“寸草心”终有难报“三春晖”之恨,但他很自豪自己的生日,那毕竟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余光中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茱萸的孩子”生于人文荟萃的六朝胜地金陵,十代名都的灵山秀水浸润着他的豁齿童年。

然而,记忆又像铁轨那样凄冷。

往事知多少?童年的花瓣还未尽绽放,却被战争的硝烟骤然卷去。“故国不堪回首”,烙在余光中记忆中最深的印记是做亡国奴的悲哀。国人十四年浴血,终获正果。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重返故土。痛心的是内战狼烟又燃,他在金陵大学仅读一年半,复流离上海、厦门。在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办的一次“各言其志”座谈会上,他第一次表白心迹:“我将来要当作家。”由此,余光中正式开始他的文学之旅。20世纪70年代他如日中天,虽未达“诸葛大名垂宇宙”之望,但真正地“光耀台湾”了。

此时的记忆对余光中来说,又像火车汽笛那样昂扬、激越。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以这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乡愁》,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他这位“望乡的牧神”在阔别近半个世纪后,才独自擎着“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故土。不过,自那以后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余光中对大陆的“破冰之旅”始于1992年。那年他应中国社科院外研所之邀,讲演《龚自珍与雪莱》,紧接着“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研讨会”“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请柬沓至纷来,他回乡的步伐越来越紧密,几近一年一趟。

令他难忘的是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七卷本“诗歌散文集”,他足遍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北京,为他的诗迷们签名。在东北师大演讲《诗与散文》后,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朗诵墨迹未干的新作《只为了一首歌》:“……只为了一首歌槌打着童年/槌在童年最深的痛处/召魂一般把我召来/来梦游歌里的辽河、松花江”在台下如雷掌声中,他又朗诵自己的《民歌》和《乡愁》,当吟到“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时,台下的青年学子同声应和“风/也听见/河/也听见”,情感鼎沸到极致。当时,中央电视台做了跟踪采访,这催人泪下的一幕在央视《读书节目》中数度播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如今,诗人余光中走了,不走的是他的诗。“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他的这诗句可以作为墓志铭……

[注]祭酒: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

【相关链接】

①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7年高中毕业,同时报考北大、金陵大学,同榜题名。1950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台湾、美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任教。1985年始,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2017年12月14日在高雄医院离世,享年89岁。

②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四段简要记叙了余光中的出生及童年岁月,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B. 文中多次以“铁轨”“火车”来作比余光中的记忆,既贴合诗人的生命历程特点,又生动形象,别具韵味。

C. 余光中历经诗书浸润的童年、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期,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生活基础。

D.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光中多次回大陆参加会议,举办讲座和演讲,进行文化交流,影响广泛,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的诗句“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说明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漫长。

B. 余光中的《乡愁》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说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国家统一的追求。

C. 余光中在东北师大朗诵自己的诗作《民歌》,青年学子同声应和,主要是因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

D. 余光中一生的创作涉猎过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多种文体,著述甚丰,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E. 诗人余光中已经去世,但是他的诗作将永远流传,他的思乡、爱国的赤子之情也将永远流传于世。

3. 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及余光中本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文坛祭酒[注]余光中·张昌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C   

3. ①余光中的诗句情感浓烈,体现了他的思乡情结,突出了他的文学才能。②增添了文学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③深化主旨,更能表达对诗人的敬仰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生活基础”错误, 原文只是说“20世纪70年代他如日中天”,并没有说他成为文坛盟主。

故选C。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说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国家统一的追求”错误,由原文“余光中以这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乡愁》,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可知,“三春三月忆三巴”说明说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而“具有共同国家统一的追求”于文无据;

C项,“主要是因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错误,由原文“他又朗诵自己的《民歌》和《乡愁》,当吟到……时,台下的青年学子同声应和……情感鼎沸到极致”可知,是因为引起了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故选B、C。

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上看,引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只为了一首歌槌打着童年/槌在童年最深的痛处/召魂一般把我召来/来梦游歌里的辽河、松花江”“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等余光中的诗句,通过诗中提及的大陆、辽河、松花江以及黄河等可知,作者思想情感浓烈,有着浓郁的思乡情结,又体现了他的文学才能。

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谁言秋色不如春,没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茱萸更宜人”的诗句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个家族为避灾祸,盛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的美丽而哀怨的传说,使文章增添了文学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主旨上看,结尾引用余光中的诗:“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他的这诗句可以作为墓志铭,由此深化主旨,更能表达对诗人的敬仰怀念之情。

录入时间:2021-02-09 09: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