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法者,治之端也·光明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君道》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大致意思是:良法已备,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君子,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不懂得律法的原则和精神,而只注重律法的条文数目多少,遇到变动的现实肯定手足无措。

荀子这位先秦儒家“继往圣”与“开汉儒”的“新派”人物,直面周道衰亡、纲纪散坏、战乱频仍的现实,他提出“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而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以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势,为以此“大安之道”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

治国者,必良法也。在改刑为法的历史背景下,荀子认为治国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但是荀子这里所谈的法,不仅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规则,而且是一种“良法”。这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即合“礼义”之法。唯行“良法”,才能养万民于安乐,“四海之内若一家”,所以“良法”也是“王者之法”。这一点在当今发展为“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及的“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公正合理”“主权平等”“共赢共享”等道德理念都是国际法治的要义所在,无此则难以称之为“良法”,舍此也无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而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在多个领域所达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才能称之为“良法”,国际治理才有坚实的基础。

无君子,则良法不行也。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一个开端,没有恰当的执行法的人,“良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无法成为现实的社会秩序。有“良法”,不一定有治世。而有了君子,则律法即使有所不足,也能使国家安定。“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矣”。这一点在当今逐渐发展为对一整套适合国情的法治运行体制机制和一支高素质执法人员队伍的不懈追求。在国际法治层面,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

君子者,行道者也。能够行良法治国的君子应符合两条标准:一是具有“去蔽”的认知能力。人们的认识往往因固守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而失之片面。而要想去除这种“蔽塞之祸”,就必须“虚壹而静”;二是具有行“礼义”的道德实践能力。“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才是君子之道。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在今天已经逐渐发展为一整套对法治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明确义务规定和严格制度约束。也正是因此,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决不能也不应如某些国家和国际机构一样,自甘认知之“蔽塞”、搞双重标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以良法为端,行君子大道,方能迎来“世界大同”的曙光!

(节选自2019年5月《光明日报<法者,治之端也>》,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荀子直面现实提出良法是治国的开端这一理念。面对如今世界局势,在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时也值得借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

B. 作者赞同治国要“起法正以治之”。他所谓的“法”,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

C. “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律法存在某些不足,有了能恰当地执行法的“君子”们,通常也能使国家秩序稳定。

D. 荀子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虚心、专注、冷静地观察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才能去除因被蒙蔽而产生的祸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对中心论点“法者,治之端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作者大量引用《荀子》的观点主张,来突出儒家思想相比于其他学说,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

C. 文本借用名家的经典语句,并进行缜密有序的阐释,这种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 文本围绕荀子的相关学说,从“法”和“君子”两方面入手,就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法”进行了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认为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是治国的根本。缺少正人君子,国家难免存在隐患。

B. 由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所以荀子认为治国应摒弃刑罚之法,运用合“礼义”之法。

C. 某些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存在自甘认知蔽塞、搞双重标准的现象,这势必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 荀子的相关学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其对执法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一整套用于约束执法者的严格制度。

下载Word版试题
《法者,治之端也·光明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有两个错误,张冠李戴和混淆是非。选项中的“他”应指代荀子,而非作者;其次原文表述为“不仅是……而且是”,选项改为“不是……而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突出儒家思想相比于其他学说,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于文无据,文章没有把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作比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混淆概念。原文第一段指出君子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人。

B项,两个错误,其一混淆因果,原文是“由此”,不是“由于”;其二无中生有,“摒弃刑罚之法”的观点于文无据。

D项,“也将成为”已然变未然。由原文“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在今天已经逐渐发展为一整套对法治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明确义务规定和严格制度约束”可知。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录入时间:2021-02-12 1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