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内里精神的统一。“礼”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礼与道德互为表里,是道德理性的具象,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故礼亦如此。

首先,礼的适用主体具有广泛性。《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战!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道出了“礼”的宏观意义的微观透视。中国传统上家国一体,要达到和睦有序,需要社会主体共同遵守既定准则,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就能实现群体的社会秩序。其次,礼具有适用地城的广泛性。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有礼就可以。有了共生的文化信仰和符号,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作为一种共同的内在文化性质,礼是文化在人行为上的表现样态,这种表现样态是一种伦理力量的使然,是伦理必然性的结果。

“礼”作为社会制度规范,在社会情势变化过程中也会有所损益。《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对待“礼”之变化性的态度,肯定礼是具有时代变化性的观点。其次,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变,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程序的存在也是对一种既定社会秩序的肯定和再现。在价值序列中,孔子重视规范下所蕴含的情感和德行,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强调程序在价值序列中的首要地位。程序是礼的表现形式。如果“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那么程序就是礼的外部表现。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在道德修养统一的完美境地。

《论语·乡党》集中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以及言辞教诲。对于高位者不卑,对于低位者不亢,对于君王和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尊敬和等级礼仪。孔子上朝时,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不张扬、不怯场、不失态。“礼”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仪实行。

李泽厚认为,“礼”一般评作“礼制”,因它主要指那整套非成文的制度规范。也有不少学者认定,“礼”是中华软法,并称为“礼法”。这套制度规范的价值目标在于符合“礼”的行为要求,以达到正确处理人人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论语·学而》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即礼的作用,以做事恰当为尺度。人人行为举止分寸有度,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如果人人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家庭无法实现和睦,社会也会失礼失范。

(摘编自原新利《<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与道德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礼是道德理性的具象,其前提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

B. 因为社会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所以礼的需要也无处不在。就此而言,礼具有适用主体和适用地域的广泛性。

C. 礼具有时代变化性的特点,在朝代的更迭中,礼会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

D.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因而尊“礼”的方式就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述了不少记录在《论语》中的孔子的原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分别从礼的适用主体的广泛性和礼的适用地域的广泛性两方面论述了礼的需要无处不在。

D. 选文阐述了《论语》中“礼”所具有的规范特征,说理性和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B. 在孔子看来,只要礼规范的本质不变,可以预见,即便经过十世、百世,其礼仪制度仍是延续古礼而有所损益而已。

C. 孔子认为,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拥有了礼这个形而上的道,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

D. 无论是“礼制”还是“礼法”,都需要人们尊“礼”,用程序来约束自己,否则,家庭不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

下载Word版试题
《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项,“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以偏概全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并没有说“只是为了”。

C项,“改变其本质”理解错误。原文说“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变,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D项,“用规范来约束自己”偷换概念,原文说“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而原文中说“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可见,“程序”和“规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对中心论点判断错误。“《论语》”并不是文章的核心,通观全文,文章不是在强调《论语》的经典,而在再讲“礼”,文章时时处处都在说“礼”的问题,文章围绕着《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而展开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项,“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说法绝对。原文说“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有礼就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有礼就可以治理天下,但是并不是说有了礼就能把天下治理好,有拔高之嫌。

故选C。

【点睛】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试题,要掌握大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1.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

3.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在辨析过程中,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5.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6.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如“意义”“解释”“作用”“原因”“证据”“主要的”“根本的”“属于”“不属于”等。特别注意文中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等,甄别正误。

录入时间:2021-02-16 09: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