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世界大学城节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名,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在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还有就是孔子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ƒ子思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荀子提出的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  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   丙  ”。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统治术;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和谐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开放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这也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转载于worlduc.com世界大学城节选)

【注】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绪统:头绪;系统。

【材料二】

①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这主要体现在他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意义。

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又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远的思想境界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添瓦”“争分”。但前提是必须对其经过积极的、科学的当代转换,并有效地、广泛地传播出去,这样才能在提高我国软实力水平上发挥作用。

③如何进一步激发本国经济发展活力与国际合作潜力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一构想,可以推动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从深层来看,这一战略构想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进取、合作、共赢的积极精神和历史上对外经济交往的经验。陆上丝绸之路远在西汉就由张骞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在西汉开通过,当时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后各代在这两条线的交往络绎不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和创新。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和谐精神。今天习近平提出这一战备构想,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经验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予以继承和创新,也是传统理念中积极部分的运用。

④对外交往是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向世人传播。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另外,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表达。这里,先人智慧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现实政策和深层哲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外交风格。

⑤在充分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在今天治国理政中的意义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他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的内容要予以弃除,这也是治国理政工作中的一项必要内容。反之,如果让传统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死灰复燃,可能会对国家治理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节选来源于《光明网》  作者:刘东超)

1.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各成体系又相互作用,构成了东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B. 儒家思想体系从宏观上来看,在《大学》八条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C. 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他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D.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与我国儒家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2. 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 ‚ƒ               B. ‚ƒ               C. ƒ‚               D. ƒ‚

3. 下面对文章中引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的思想里体现了“礼”是与“德治”相结合的。

B.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体现了孔子的礼治德化与政令刑法相辅相行的思想。

C.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中的“仁”是除了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的另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D. “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和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

4.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卷帙(zhì)      百家争名                  B. 渊薮(sǒu)    相辅相成

C. 礼乐不兴(xìng) 经世致用                  D. 音声相合        罢黜(chù)百家

5. 下面典籍中不属于“四书”“五经”的一项是(   )

A. 《中庸》            B. 《周易》            C. 《老子》            D. 《春秋》

6. 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章内容中都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 民本思想            B. 中庸之道            C. 无为而治            D. 天人和谐

7. 中华传统文化力求在现实社会实现其价值,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哪几方面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经验和智慧?请简要概括。

下载Word版试题
《世界大学城节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C    4. B    5. C    6. D   

7.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验。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注重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构成了东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可知时间段是“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以后。

故选A。

【2题详解】

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根据甲前句子是“‘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甲后句子是“所谓‘道法自然’”,可知甲处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根据乙前句子“关于量变质变”,可知乙处填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根据丙前句子“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可知丙处填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每一组都是相对的词语。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C项,“是除了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的另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财务,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如《论语》中的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可知“仁”不仅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也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故选C。

【4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及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A项,“百家争名”改为“百家争鸣”;

C项,“礼乐不兴(xìng)”改为“礼乐不兴(xīng)”;

D项,“音声相合”改为“音声相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C项,《老子》不属于“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材料一第八段“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和谐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材料二第四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章内容中都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是“天人和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远的思想境界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添瓦’‘ 争分’”,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激发本国经济发展活力与国际合作潜力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验。“对外交往是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向世人传播”“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另外,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表达。这里,先人智慧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现实政策和深层哲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外交风格”,即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注重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录入时间:2021-02-17 09: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