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人无诚不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无诚不行

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

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讲诚信。

C. 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D. 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有悖于中庸之道和诚信之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 文中引用孟子“意诚而后心正”等论述,目的是说明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

C. 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等方面的重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B. “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D. 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下载Word版试题
《人无诚不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原文“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心意真诚”是“信守约定”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为“如果……就……”,变成充分条件,混淆逻辑范围;B项,“在交往中不必讲诚信”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有“被迫做出的承诺”“一时糊涂的约定”“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等限定;C项,“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错误,这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文中“《大学》里论到,……‘意诚而后心正’”,选项说成是“孟子”的论述,张冠李戴。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而”前后的内容倒置。

录入时间:2021-02-20 09: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