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关于《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题,15分)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ー。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2019-03-20搜狐新闻)

材料二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莱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1. 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因而也肯定是成功的教育。

B. 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 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D. 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特定人群的需求状况。

C. 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D.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3. 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哪些影响。

下载Word版试题
关于《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①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②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③増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徳建设,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因而也肯定是成功的教育”错,原文“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C项,“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错,原文仅指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成绩能否提高,受“教”“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D项,“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曲解文意,“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事迹情况进行教学,无论教育规模大小,都应该因材施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四第一段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哪些影响。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材料一中的“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材料三中的“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概括为: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材料三,“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概括为: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材料三,“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提取概括为:増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徳建设,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几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录入时间:2021-01-30 09: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