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拜谒卡夫卡墓地·李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⑪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⑫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⑬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1. 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④⑤段的括号,将墓地情况的介绍文字与拜谒者的行为区分开,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清晰别致。

B. 文章写卡夫卡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既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也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

C. 第①段连用三个问号,极大地加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思考。

D. 文章以“雨”开始,以“雨”结束,既使结构浑融,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伤感的情感绵延。

2.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3. 小说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下载Word版试题
《拜谒卡夫卡墓地·李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①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死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的数量之多,时间之集中。②概数词如第⑩段中“一块又一块”“不止一个人”“还有其他许多人”,体现出布拉格人对许多无名逝者的追怀,对普通生命的敬重。   

3. ①作者是按照自己拜谒访游的踪迹来安排文章素材的,其他的墓地都是本次拜谒的真实经历,契合作者心境,体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性。(文本——游记。)②本文的主旨是借拜谒卡夫卡墓地的经历,来表现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历史罪恶,写其他墓地的文字,更能深入表达主旨。(主旨——整体把握)③写其他墓地的文字,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引发读者对于各种类型的生命的思考。(内容——散文的丰富性)④其他墓地与卡夫卡的墓地形成了对比,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写法——对比衬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题B项,“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错误,原文是说“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从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

本题要求“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第⑨的“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和第⑩段的“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这些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死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的数量之多,时间之集中;概数词如第⑨的“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第⑩段中“一块又一块”“不止一个人”“还有其他许多人”,表达出“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的沉重情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本题要求是“小说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从文章的结构思路来看,作者“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他是拜谒访游的先后顺序来介绍的,体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文章主旨来看,写其他墓地的情况,更能深入表达揭露纳粹对犹太人历史罪恶的主旨;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写其他墓地的情况,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从文章的艺术手法来看,写其他墓地与卡夫卡的墓地形成了对比——“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突出了“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做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录入时间:2021-02-23 0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