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新华文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袭,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礼,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身,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文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体现的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成为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具有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镂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 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具有别贵贱的功能了。

C. 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 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身,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说明了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不仅是风俗,而且是礼。

B. 到了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C. 文章用三个段落清晰地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

D.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多处引用古代典籍中的内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论是越王勾践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来维护自己的政权,从而实现“国治”的政治理想。

B. 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創发”中,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 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 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下载Word版试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新华文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只有在百越”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可知应该为“越”,A项把范围扩大到“百越”,故A项错误;

B项“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张冠李戴。原文倒数第三段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的是“体现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故B项错误;

C项,“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错误,曲解文意。依据第三段,百越之人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只是表明完成了成人礼。而百越之礼中的“文身”才能使他们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故C项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错误,文章第四段最后部分“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然后……就会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点明了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D项,“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最后一段: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故D项将结果和原因颠倒了。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录入时间:2021-01-31 1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