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熊月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1930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2.4%,占华界人口的82.5%。1950年1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2.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1923年累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囯人,也容易上海化,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囯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新上海》,1925年第1期)

⑨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⑪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率越大。

⑫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⑬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⑭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⑮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⑯“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⑰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文汇报》2019年01月25日)

1. 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3. 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

A. 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岀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 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 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 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4. 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 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索。

C. 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 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

5. 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下载Word版试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熊月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表彰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   

2. 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的预测到了“上海明天”的发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发展的客观实际。(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    

3. D    4. A   

5. 第1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联。第2—16段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系以及海派文化特点。第17段总结全文,为海派文化下定义。全文结构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所在的语境,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小苏州”在文中的具体意思。第三段中说“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这是明清时人们对上海的表彰,是形容上海城市发展得不错,而为何用“小苏州”来表彰上海的发展?结合前面的句子可知,“近代以前的上海县,……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由此可知,“小苏州”这一词语其实是肯定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有苏州文化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就可以了。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然后分析作者的观点,再看第九段中曾觉之的预言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答题的时候,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充分”或“不充分”,然后陈述理由。从第九段来看,“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曾觉之的这一预言预测了上海明天的发展趋势,而作者紧跟着说“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且从后文上海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曾觉之的这一预言准确预言了上海的明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预言作为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是充分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曾觉之认为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异质文化的碰撞确实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但在这变化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一些杂质,不可能全是“文明的”“进步的”“积极的”东西,所以作者应该进行全面严谨地分析,从这方面来看,曾觉之的预言作为论据又是不够充分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然后找出文中有关“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内容,再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中的事实分析与之不合。文章⑬段说“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由此可知,应该到下文找有关“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内容,如⑭段,“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由此可知A项正确;如⑮段,“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可知B项正确;如第⑯段,“……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可知C项正确;D项,“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错误,“改变”“成为上海人”无法体现爱乡观念,也无法体现爱国主义,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本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把握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再看选项与文本哪些内容相关,或者由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推断出选项中的结果。本题中,B项,“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无法得出“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这一结论。C项,“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错误,从文中来看,不仅仅是“扩散融合”,还有“继承”“集聚”“创新”,且“江南文化”本就属于“中华文化”。D项,“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错误,文中说的是海派文化的“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并非是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从文中来看,文章第2—16段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由此可知,A项的推断是正确的。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知道是针对全篇设题,还是针对局部设题,从题干可知,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看文章的标题是什么,这一标题是文章的话题还是文章的观点,一共写了多少段,圈出每一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看这些内容是如何围绕标题展开的。比如本文的标题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这是文章的话题,也就是论题;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般是引出论题或者解说论题,如第一段说“……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作者从三个维度来概括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同时用“我认为有五个方面”引出下文,这也就告诉考生,下文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这就确定开头与下文是总分关系;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开始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同时展现海派文化的特点;再看文章的最后一段,“总之”意味着后面是对上文的总结,这说明本文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这是给出海派文化的定义。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分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使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词语。

【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录入时间:2021-03-09 09:15:39